连词“何况”和“岂况”是怎样形成的?(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56 《汉语学报》2014年第2期 李宗江 参加讨论
二 递进连词“况”在先秦的特点 以“况”为连词的递进句在先秦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前后多有其他的连用虚词,二是主要用于反问句中。 (一)常与其他虚词连用 作为连词的“况”常常在其前后有其他的虚词与其连用,主要的连用形式有“而况”“况于(於、乎)”“又况”“而况于”“又况于”等。 1.而况。如: (12)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 (13)长木之毙,无不也;国狗之,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左传·哀公十一年》) (14)陈不服于楚,必亡。大国行礼焉,而不服,在大犹有咎,而况小乎?(《左传·襄公四年》) (15)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公孙丑》) (16)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故,而况有逾于人之墙垣,格人之子女者乎?(《墨子·闲诂》) 2.况于(於、乎)。如: (17)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耳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荀子·解蔽》) (18)燕,万乘之国也;齐,千里之途也。泯子午以万乘之国为不足说,以千里之途为不足远,则是千万人之上也。且犹不能殚其言于我,况乎齐人之怀善而死者乎!(《晏子春秋》卷二十五) (19)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孟子·万章》) (20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韩非子·外储说》) (21)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况于贤主乎?(《吕氏春秋·有始览》) 3.又况。如: (22)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 (23)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韩非子·内储说》) (24)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墨子·非攻》) (25)夫爱人者众。知爱人者寡。故宋未亡而东冢抇,齐未亡而庄公冢抇,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已亡乎?(《吕氏春秋·孟冬纪》) (26)汤、武之贤,而犹藉知乎势,又况不及汤、武者乎?(《吕氏春秋·审分览》) 4.以上几种情况的复合形式。如: (27)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庄子·山木》) (28)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况于于王乎?(《孟子·公孙丑章》) (29)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吕氏春秋·离俗览》) 需要讨论的是,以上这几种连用形式“况于(乎)”“而况”“又况”“而况于(乎)”“又况于(乎)”等是句法性的还是词汇性的?显然“况于(乎)”只能看成是词汇性的,而不能看成是句法性的,因为作为连词的“况”后不可能再加上介词“于(乎)”,因而“况于(乎)”只能理解成是由动词“况”+介词“于(乎)”跨层结构的词化形式。连接词“而”和“又”可以用于递进连接词的分句之前,其他的递进连接词前,如“况且、别说”等连词前也可以加这两个连词。因而前有“而”“又”是句法性的。在下文的讨论中将不再涉及前加这两种连词的形式,但将后加介词“于(乎)”的形式看作与“况”等价的递进连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