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59 《汉语学习》2013年第5期 石定栩 韩巍峰 参加讨论
简单地说,系词就是一个在小句结构中连接两个相关成分的手段。(Pustet 2003)世界上的很多语言都有系词。不过系词的用法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的,跨语言的研究显示,其往往是由本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实词性用法经过一定的语法化过程转化而来的,并且相应的过程有反复出现的可能。 汉语的系词“是”是研究相关系词语法化过程的理想对象。(Katz 1996,Heine & Kuteva 2002)“是”字在古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就已颇高,从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提到的其早期的形容词性用法开始,到先秦时期的诸多混合用法(如限定词、肯定词、指示代词、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相关代词用法,再到与代词性用法同时出现并在两汉时期广为应用的系词(copula)用法,两晋时期成熟并在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的焦点标记(focusmarker)用法等,不仅反映出“是”字的功能强大,也说明了“是”字的语法化过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本文试图通过相关历史与方言语料进一步详细地勾勒出“是”的语法化“渐变链”(eline of grammaticalization,Fischer et al.(2004)),并从当代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系词的相关语法化过程及趋势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系词“是”的语法化各阶段 关于“是”字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时期。然而“是”的句法特征与功能却并不统一,在漫长的语言进化的进程中“是”字的语义逐渐由“实”转“虚”,其语法功能也变得越来越专有。“是”的语法化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由形容词(经过多种过渡性用法)转变为代词,由代词语法化为系词,并由系词进一步语法化为焦点标记等几个阶段。 关于“是”的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所提及:“是,直也,从日正。”董希谦(1985)认为:“‘是’的本义应为‘正确’或‘对的’,是个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作定语。”可见“是”的本源为形容词,可以解释为“正确”或“合适”。例如: ①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此后,从先秦至两汉,“是”也出现过诸如名词、限定词、肯定词、指示代词以及非连系性动词等的过渡性用法。①例如: ②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墨子·非命上》) ③夫子至於是帮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④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论衡·薄葬篇》) 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⑥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② ⑦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荀子·荣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
- 下一篇:从梵汉对勘看全称量化限定词“所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