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10)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30 《汉语学习》2013年第5期 石定栩 韩巍峰 参加讨论
⑥冯春田(1984认为,“是”作系词用时也可表示一种确实或实在性的强调。例如:“其是吾弟与?”(《史记·聂政传》)这里的“是”有“一定”的意思。按照这一观点,具有强调作用的焦点标记“是”可能正是语法化自系词“是”的相应功能。 ⑦本文用COP表示系词(Copula),FOC表示焦点标记(Focus Marker),TM表示主题标记(Topic Marker)。LOC和DEM则分别表示方位词(Location)和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 ⑧“adalah”/“ialah”在现代马来语(包括早期印尼文学作品)中作系词是很常见的,但并不见于早期马来语中。对此,Tadmor(2007)指出,早期马来语中根本就没有系词,相应的用法可能是受到了与西方语言接触的影响。这也说明,语言接触也可能是触发相应语法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⑨当然,相应的过程并不可能在所有语言中都被找到,而虽然在同一语法化链条中,不同的语法化阶段之间存在着先后顺序,但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过渡却并不一定是排着队匀速前进的。 ⑩事实上,“是”的名词、(不)及物动词、指示代词、限定词,包括其形容词性用法等,都是在与其他形式的竞争中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没能被专有化下来。 (11)此外,有研究表明,“是”的主题标记特征有助于对相关特殊结构的分析。(详见韩巍峰2010,韩巍峰、梅德明2011) (12)本例中的“hu”虽然在形式上非常接近系词性的“hu”,但它却是可以省略的,这一点和其他主题标记一样。但作为系词时它却是不能省的。 (13)上述古汉语中的主题标记都是原先具有感叹/强调功能的分词,接在已知信息后。在被用于句首已知主题后时,便处于“非典型环境”。其实,当它们被反复用于这样新的环境中时,不仅语言表达的多样化得以实现,也使得它们的新功能得到发展与巩固,为新的层级的加入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2]冯春田.秦墓竹简某些语法现象分析[J].中国语文,1984,(4). [3]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韩巍峰,梅德明.形义错配结构及其主题化分析[J].外国语,2011,(3). [5]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957,(2). [6]石毓智,徐杰.汉语史上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及其机制——焦点标记“是”的产生及其影响[J].中国语文,2001,(5). [7]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8]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学报,1937,(1). [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
- 下一篇:从梵汉对勘看全称量化限定词“所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