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09 《语言科学》2015年第14卷 朱冠明 参加讨论
2.1.3 人称代词“之”的删略 后文我们会看到,在句末的及物动词宾语位置、受事主语句、连动结构、使令句等句法结构中,上古本来都需要用代词“之”的地方,至中古被删略而成了零形式。这种变化对汉语的句法演变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2.2 助词“之”的衰落〔4〕 2.2.1 助词“之”使用频率的变化 助词“之”从上古至中古的使用频率如下表(表中数字第一行为助词“之”在作品中总的使用次数,第二行为使用次数与该作品所调查部分总字数之比。〔5〕 与代词“之”一样,助词“之”在《世说新语》中的频率也明显高于佛经。另外,王洪君(1987)、魏培泉(2000a)等考察了主谓间的助词“之”从先秦到中古的使用频率,王洪君据此认为“主之谓”结构在西汉大大衰落,至南北朝在口语中消失;魏培泉则认为这类“之”在西汉时可能就已经从口语中消失了。 2.2.2 其他功能词的替代 作为修饰语标记的助词“之”最终被“的”取代。中古“的(底)”还未出现,但一部分助词“之”的位置被“所/许”占据(江蓝生1999;曹广顺1999)。例如: 2.2.3 助词“之”的删略 后文我们将看到,上古的“主之谓”式“N之V”、定中式“N之N”、含关系小句的“R之N”结构以及“数量之名”等结构,到中古其中的“之”常常被删略而成为零形式,这些都是“之”在中古衰落的表现。另外上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到中古也渐趋消亡,“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变成“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世说新语·德行》),作为宾语前置标记的“之”自然也被删略了。 从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作为人称代词和助词的“之”,其衰落过程至少从西汉就已经开始,在中古加剧。我们推想随着取代“之”的“他”和“的(底)”在唐代的兴起,“之”可能在唐代便基本从口语中淡出。这个原本常用的、高频率出现的功能词的衰落和消失,给汉语句法的演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下文要讨论的中古新出现的一些句法现象,或多或少都与“之”的零形式化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构式“要多A有多A”的跨句语法化
- 下一篇: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