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实性的本质——词汇语义还是修辞语用(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32 《当代修辞学》 陈振宇 参加讨论
五、第一人称否定悖论 当说话者对自身的认识进行言说,说“我知道/我不知道”时,情况会有所不同,因为说话者和句中的认识者是同一个人,将“O=S”代入,有表6: 表中有框的地方是相互矛盾的:一个人认为XP为真,那他肯定已经有了关于XP的认识,又怎么可能他又没有关于XP的认识呢?!这一矛盾构成一个“悖论”,所以通常我们不能说“我(现在)不知道李四要走”,而只能说“我(现在)知道李四要走”。不过这一悖论可以化解: 1)将两个“S”(说话者)分开,例如: (15)a假如我(现在)不知道李四要走,那我会说什么呢? b我不知道李四要走,还在那儿大谈合作的事。 在例(15)a中,条件句说明不具有“李四要走”这一认识的是个虚拟的、与说话者分离的“我”S1,而认为“李四要走”为真的才是真正的说话者S2。在例(15)b中,“不知道李四要走”的“我”不是现在说话的那个“我”S2,而是以前某个时候的“我”S1。由于S1不等于S2,所以消除了悖论。 2)焦点性颠倒,一种更深层的积极修辞策略:既然意义1“S有认识XP”无法否定,那就改变否定焦点,让它否定意义2好了,于是原来的背景意义2成了前景,原来的前景意义1反倒成了背景。如下: 在“我不知道什么‘神爱世人’”中,由于“我有‘神爱世人’这一认识”无法否定(因为我正在说“神爱世人”这句话),因此就是在否定“我认为‘神爱世人’为真”,后面的“我不信这个!”就是对此的解释。另外,积极的修辞策略往往需要很强的修辞动机,所以它高度依赖上下文语境。在本句中之所以会这么说,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辩驳:由于有人总在劝他信奉上帝,告诉他这一所谓的“真理”,他感到了厌烦,因此用一个表面上矛盾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坚决拒绝之意。 有时,焦点性颠倒是可选的,而非必选的。如“我不知道他喜欢谁!”有两解:其一“我认为‘他喜欢某个人’为真”,只不过我不知道是谁;其二“我有‘他喜欢某个人’的认识”,但否定“我认为‘他喜欢某个人’为真”,后面的“也许他谁也不喜欢”正是顺着这个意思下来的。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这一句可能也是来自对话: (16)甲:鸿渐喜欢谁? 乙:我不知道他喜欢谁,也许他谁也不喜欢。 说话者乙的“他喜欢谁”,是以甲的问话为认识来源的,作为间接信源,既可以自由接受,也可以自由挑战,因此乙虽然有这个认识,但完全可以认为它为假,乙实际上是在对甲进行反驳,“说话人更倾向于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种委婉的否定”(李新良2015)。再如下例: (17)甲:她还是爱你的。 乙:我可不知道她爱我!我只知道她老来烦我! 六、基于信念的行为或心理状态 “后悔”类动词之所以形成“条件从句”,是因为一般认为,只有当从句事件发生之后,才有主句事件是否会发生的问题,如只有“李四没考上”,才有“李四是否后悔”的问题。但这是一个错误的分析,正确的分析是:“后悔”类句子的确有预设,但这个预设不是“李四没考上”,而是“李四认为/相信自己没考上”⑥。因此即使说话者认为“李四很后悔没考上”为真,“李四没考上”也可能为假,因为前者只是说“李四认为自己没考上”,也许李四心中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当然这种误解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发生,所以常常被忽视。 从表中看,“后悔”类动词也是“单视角”的谓词,因为各意义只涉及认识主体,而不涉及听话者。不过“后悔”类比“认为”类更隐蔽:上表中意义4才是前景,其他三个都是背景;意义1、意义2合在一起,就是表5中“认为、相信”类肯定句的意义结构,但它们只是背景。由此可知,“后悔”类动词的叙实性比“知道”类低,但比“认为”类高。⑦ (18)甲认为自己没考上,甲很后悔。 乙:你别后悔了!我告诉你,你实际上是已经考上了! 乙的话根本就没有否定甲后悔的事实,也未否定甲认为自己没考上的事实,只不过指出甲的认识是错误的而已,它是将我们通常不关注的背景意义重新拉入前景之中,予以评说。请注意,这也是一种自由的焦点性颠倒,而且并不只有意义1、意义2会如此,意义3也会“前景化”: (19)你别后悔了,考不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组合式偏正结构与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句法阐释
- 下一篇:否定范畴句法实现中的句首位置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