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动态语境与无指成分的非指称性(2)


    三、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 
    语境即语言运用的环境,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于语境的看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传统的看法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具有释义和制约的功能(何兆熊、蒋艳梅1997),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言语交际过程是一种顺应语境的行为,过分夸大了语境在语义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随着Sperber&Wilson(1986)关联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语境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心理建构体,在交际过程中,语境并非事先确定、一成不变的因素的组合,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同样,语境也并不是在会话之初就预先给定,而是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被做出各种选择和修正,以不断适应交际的需要获得适当的语境效果。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语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强调,语境的制约和释义功能也就因此得到了削弱。这说明交际过程不仅是一种顺应语境的行为,还是一种顺应语义的行为。语境的构建和发展对于信息传递、逻辑推理、话语解释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静态语境相比,动态语境(或称为“涌现语境”)在以下两个方面与之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动态语境强调交际双方主动选取、利用、改造甚至创设某些因素,从而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这与静态语境认为的交际双方受控于语境不同;第二,言语交际过程是听说双方相互博弈的过程,发话人希望构建适当的语境从而满足交际顺利进行,听话人从交际语境中选择适当的因素去理解发话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回应,这样一种不断编码语境和解码语境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会话的螺旋式推进。 
    处于语义和语用交界面的指称,从根本上说是基于语言使用者指向(user-orientated)、保障会话顺利进行的交际手段,“指称关系不是语法中抽象的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话语中具体场合下说的词语与事实的关系”(徐烈炯1995:6)。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时要关注发话人的“指称意图”(referential intent)。词语本身只有意义,而没有指称性,只有当发话人有意图去使用词语指称某个实体时,该词语才有了指称。指称和语境的关系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陈平(2012)就曾指出:“指称问题同语境密切相关,许多十分常见的指称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发话人的意图,话语分析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Lyons(2000:294)认为,“指称”完全就是一种话语现象(utterance phenomenon),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发话人和他所谈论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不能离开话语语境(utterance context)去决定表达的指称对象,在基于句子的语义学框架下,我们能做的只是建立语言形式的内涵(intension),而不是指称。 
    可见,单从语义去理解指称恐怕很难获得一个统一整齐的规律,指称牵涉到发话人和听话人对于语言成分的理解和达成的共识,动态语境观为指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观察的角度。 
    四、无指成分不具有指称性 
    王红旗(2004、2007)总结了无指成分的类型和分布,并认为它们都是有所指称的,这些类型包括: 
     
    通过对上述六类无指成分的考察,我们认为,这些无指成分要么不具有指称性,要么可以指称特定的实体。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需要结合动态语境来分析。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占据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作为交际过程的主导者,也要不断创造新的语境并掌控语境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人借助发话人提供的语境知识对所指对象做出推理和判断。在上述六类情况中,无指成分是否具有指称性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于话语语境的磋商、推理和建构。下面,我们逐类进行讨论。 
    1)发话人是否具有用词语去实现指称的意图和想法 
    比喻句中表示喻体的词语,如果说有指称性,不管是指称可能存在还是现实世界的实体,都必须要满足一点,那就是:发话人具有用这些词语去实现指称的意图和想法。以下面两句为例: 
     
    虽然“木头、石头”都存在实现指称的潜在可能性(referential potential),可以指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但发话人在创造比喻的语境过程中,他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听话人去明确喻体名词指称的是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他要传递给听话人的是本体事物具有喻体事物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一种信息。换言之,听话人需要提取的信息是关于发话人对于本体名词特征的描述和认识。所以,喻体名词是否具备指称性并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发话人没有必要对喻体名词赋予指称性,因而,喻体名词的指称功能也就无法实现。比如,例(2)中的“木头”并不指称作为物质的木头这样一个实体,发话人只是利用木头的不可弯曲、坚硬等特性来描述“他”的木讷和迟钝。在例(3)中,石头所具有的坚硬这种属性特性可以用来描写蜥蜴被冻的程度。这两例中的名词并不指称实体,作者(发话人)仅仅希望通过借助名词的某种特征让读者(听话人)能够对他所描写的对象有属性上的认识。一个可供验证的手段是,这些喻体名词之前都不能补充表示定指意义的“这个”,可见,它们并不具备指称功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