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汉语怎样编码位移的路径信息——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考察


    位移事件语言类型区分基准在于位移事件中哪个成分典型地表达路径信息。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关于汉语的“附加语构架”、“动词构架”和“均等构架”三种分类,对汉语自然语料中的位移事件做了一次实证考察。考察结果证明,汉语多半使用趋向补语作“附加语”来编码位移路径,用主动词表达路径的情况较少,因而汉语可以说主要是一种“附加语构架语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附加语类型结构比重较高的语言”。
    作者简介: 
    刘礼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相关信息: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3YJA740033)资助。 
    一 位移事件 
    根据Talmy的研究(Talmy,2000:25ff,另见沈家煊,2003),位移事件(motion event)包括四个基本概念要素①: 
    移动体(figure):指一个相对于另一物体(参照物)的移动物体或定位/静止物体。 
    参照物(g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另一物体(移动体)相对它而移动或定位。 
    位移/移动(motion):指事件中位移本身[MOVE]的发生。 
    路径(path):指移动体相对参照物而发生位移的路径。 
    这里的“位移”是指直线/平移运动(translational motion)的发生,不发生位移的就指物体定位或静止。本文主要讨论平移或直线移动的发生,即关注移动体位置在当下发生变化的位移现象,不包括移动体的自旋转、摆动、张大等独立运动。 
    此外,位移事件(也叫主事件)还跟一外部“副事件”(co-event)相联系,主、副事件之间最常见的是方式(manner)或原因(cause)关系(Talmy,2000:26)。因而,一个语句实际上表征一个“宏事件”(macro-event):一个主事件+一个副事件。这些语义成分具体映现为外在的句子成分:名词、动词、介词、从句/从属结构及Talmy提出的“附加语”等等。下列两个句子表达由主、副事件构成的两个宏事件: 
    皮球滚进了岩洞。 
       
    这两个句子里,名词/非施事主语“皮球、餐巾”代表移动体F;名词/处所宾语“岩洞、餐桌”代表参照物G;路径动词即附加语“进(了)、下(了)/从[处所]下来(了)”(“了”为时体助词)表示路径信息P;两个主动词“滚、吹”表达移动义,并分别表示方式和原因。 
    二 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理论 
    位移事件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Talmy(2000)的二分模式(dichotomy),二是Slobin(2003、2004、2005、2006)的三分模式(trichotomy)。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