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牧民》:中国牧民杰出代表的精彩呈现


    


    《中国牧民》,布仁巴雅尔 杨楣著,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近年来,关于脱贫致富、乡村振兴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其中不乏令人称道的佳作。不过,集中塑造有觉悟、有理想和有本领的普通农牧民形象的作品却不多。布仁巴雅尔、杨楣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牧民》表现了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杰出代表的主体性作用和主体性形象,展现了当下同类题材文学创作的新高度,为读者带来感动心灵、振奋精神的阅读体验。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作品主人公廷·巴特尔不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土生土长,他19岁即来这里插队,在这片草原扎根50年;虽然他曾担任过嘎查长和嘎查党支部书记,但也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也是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
    这部报告文学的两位作者持续关注主人公廷·巴特尔20多年。为创作这部作品,他们不仅深入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进行实地采访,还先后采访了其他旗县的30多位养牛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牧民致富典型等,是塑造中国牧民新形象、讲述新时代内蒙古好故事的有心人。
    作品从“唯一留下的知青”“将军之子与牧羊女之恋”“让草原变得更绿”“为扶贫脱贫做出样子”“人草畜和谐共生的‘锡林郭勒样本’”“廷·巴特尔大讲堂”等视角,书写了廷·巴特尔的生动事迹,塑造了新型中国牧民形象。作者笔下的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市来到千里之外的锡林郭勒盟插队,并从此扎下根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锡林郭勒这片草原和草原上的人民呵护了他、教育了他,也成就了他。他也深情地热爱这片土地和人民,诚恳地向牧民学习,将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在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方面掌握多种技能、具备多种本领的优秀牧民,完成了从“将军之子”到“草原牧民”的转身。
    廷·巴特尔心灵手巧、多才多能,令人惊叹、让人佩服。作品描写了他在当地的诸多“第一个”行动,第一个建网围栏,第一个在草原打井,第一个种植青贮,第一个购买牧业机械,第一个盖砖木结构的房子,第一个改革牧区公厕,第一个生态养鱼,第一个自行设计使用淋浴房……在邻居贠亮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万能人”。廷·巴特尔对牧民更是有求必应,大到修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牧业机械,小到做家具、马鞍子、蒙古袍、腰带、被褥、棉衣,连蒙古袍上的刺绣图案,都是他从城里学来,教会当地妇女的。他不仅是党支部书记,还是兽医、技术员、医生。
    作品还叙写作为一名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入党和成长起来的乡村干部,廷·巴特尔具有开阔的视野、深远的见识。他教育和引领牧民脱贫致富、保护草原生态,带领牧民在贫瘠的牧场蹚出一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他治沙种草,积极改良草场;他宣讲“蹄腿理论”“四点平衡”“划区轮牧”“打草不拉草”等独到见识并身体力行;他告诉牧民,“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
    从嘎查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步入晚年的廷·巴特尔仍奋斗不已。他倾力建设现代牧场,继续办好被牧民们称为“廷·巴特尔大讲堂”的全盟农牧民培训基地,带领牧民过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好日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于牧区实践和牧民心坎。他把几十年钻研摸索并运用到实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国各地的农牧民。他的大讲堂每年有3万名农牧民参观学习。获得“七一勋章”之后,廷·巴特尔表示要“继续当一个好牧民”,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牧民”。
    《中国牧民》成功树起一个普通而又特别的中国牧民形象,为当下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文本。作品的叙事也很有特点。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故事,但在结构上详略得当,繁简适宜,叙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作品语言于陈述中含带抒情,朴素中内蕴气势,这些写作特点,亦颇值得探讨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