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把火烧掉了《罪与罚》草稿写在《罪与罚》出版150周年之际


    19世纪世界文学的舞台是属于俄罗斯的。自普希金始,一颗又一颗巨星不停地闪耀着世界文学的天空。其中有一颗,当之无愧地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罪与罚》。
    今年是《罪与罚》成书出版150周年。这部在拮据和痛苦中完成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未来妻子———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芳心,当然这是后话。然而,这部震惊世界的、令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痴迷的巨著创作的过程,或许和大多数人想象的并不一样。
    法国风景画家洛兰的《阿喀斯和伽拉忒亚》(局部),取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于1875年的小说《少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做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梦,因为我以前从来没做过那样的梦。在德累斯顿的美术博物馆里,有一张克洛德·洛兰的画,在目录单上叫做《阿喀斯和伽拉忒亚》,可是我总是把它叫做《黄金时代》,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那是希腊群岛的一角,而且时间好像也回到了3000年以前,柔和的蔚蓝色海浪,岛屿,峭壁,百花盛开的海岸,远处仙境般的景色,仿佛在向我召唤的落日———这些景色简直没法用言语表达。这使得欧洲人想起培育他们的摇篮,我一想到这儿,我的灵魂就充满了见到故乡般的热爱。”(资料图片)
    童年在济贫医院附近与穷人的交谈,让他第一次了解到社会最底层的悲苦
    19世纪的俄国文学最辉煌和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在于其思想深度和批判精神,但是这一时期的大作家,多出于贵族阶层,衣食无忧,写作往往是他们表述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唯独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例外。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军医,退伍后在一家贫民医院供职。陀氏的童年充满争议,有人说他的父亲是个疯狂的酒鬼,他恨他的父亲,所以才有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的弑父情节;也有证据表明他的父亲十分爱孩子,所以他们父子和睦,在来往书信中充满着尊敬和爱。他父亲的死因同样有两个版本,官方文件表明,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死于中风,属自然死亡;而另一种说法是他因醉酒打骂自己的农奴,激起了对方的反抗而被农奴们杀死。有人认为作家整个童年都充斥着在医院听到的那些颠沛无望的穷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发出的痛苦而绝望的呻吟;而他自己却曾说“童年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陀氏患有严重的癫痫病,有人认为是一种癔症性癫痫,是陀氏自我惩罚显现于外的表现,更被无数次当做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案例;但是资料证明,陀氏的癫痫具有家族遗传史。总之,陀氏的童年便充满的矛盾与纠结,上面提到的各类问题,至今大多仍然莫衷一是,甚至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做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
    可以肯定,童年对他未来的创作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在童年经常背着父母去济贫医院附近与穷人交谈,这是他第一次了解到社会最底层的悲苦,后来影响了他关注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差点给他带来灭顶之灾,这一系列经历都是他《罪与罚》中的重要的素材。父亲的死成了陀氏开启文学之路的直接原因。当他在书中大声疾呼“这世界谁不杀人!?”时,我猜他一定想到了死去的父亲。
    不管癫痫首发于9岁、父亲死后抑或发配西伯利亚之时,他几乎一生都没能摆脱这个魔鬼的折磨,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陀氏阴郁的写作风格,类似的病情在他的许多小说中都有出现,甚至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后那种病态的臆想我猜也可能是陀氏自己发病时的写照。
    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陀氏进入了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希望将来能在军队出人头地,然后这段时期的生活却让陀氏本就不开朗的性格雪上加霜。同学大多出身贵族,衣着光鲜,经常出入娱乐场所,而陀氏的家庭供他和哥哥读书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没钱供他挥霍。因此他常常自惭形秽,不与人交往,空闲时间靠翻译赚取为数不多的稿费。这样的生活,和后来《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有相似之处,当然两人的相似之处并不止于此。父亲死后,陀氏决心用一生探索“人与人生”之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