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的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3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柳青的“农民化”与“去作家化” 张江:文学创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作家有精湛的专业修养,但是,有了专业修养,成为专业作家之后,又容易远离人民大众和人民大众的生活。这并非完全是作家为了凸显优越感有意为之,而是作家的生活圈子决定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作家既要“专业化”,也要有意识地“去专业化”。 白烨:柳青一直坚持着一个基本信念,作家要做好文,先要做好人。他曾提出:“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柳青认为,做文是做人的自然延伸,创作的姿态是建立在生活态度的基础上的。 柳青落户皇甫村的14年,不仅是作为作家深入生活的14年,也是他有意“去作家化”、自觉融入农民的14年。14年中,柳青真心实意地去做一个基层工作者,乃至一个普通的农民。当年有记者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柳青完全农民化了。矮瘦的身材,黧黑的脸膛,和关中农民一样,剃了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他穿的是对襟袄、中式裤、纳底布鞋。站在关中庄稼人堆里,谁能分辨出他竟是个作家呢?”在皇甫村村民的眼里和心中,“这个黑瘦的老汉,和他们一样,也是个庄稼人”。在这里,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当好一个庄稼人,是柳青更为在意的,他做到了,实现了。 关于如何做人,柳青给同行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其基本要义就是:不要做社会的旁观者,要做现实的介入者;不要做生活的客居者,要做生活的主人公。让自己成为所描写的群体中的一员,彻底打通写他人与写自己的界线,把生活的感受与激情、欣忭与困惑、烦恼与欢乐等,内在地化合为感觉的放达、情感的宣泄。 14年不打折扣的农家生活,促成了柳青的成功转型,也造就了经典作品《创业史》。得悉柳青因身患重病而难以完成《创业史》第一卷之后的写作,曾经是作品人物原型之一的董廷芝老书记深情地说道:“希望他好好养病,能把四部书都写出来。别人写,写不成他那样的。”质朴的语言与深切的期盼中,包含的是对柳青坚定的首肯和独特的认知。“别人写的”与“他那样的”分别都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大致能感觉到,“别人写的”,多半是隔靴搔痒、旁敲侧击,甚至是冷眼旁观、居高临下,而“他那样的”,则一定是直言骨鲠、径情直遂、别具生面、钩深致远,一句话,“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林海雪原》何以能成“三朝元老”?
- 下一篇:抗战中的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