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呼唤理论与批评的“深度”——贺《中国文学批评》问世(2)


    改造批评,要从改造理论做起。近年来,文学理论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第一种是使文学理论抽象化。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本来是指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一些研究者却将它抽象化,用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来研究人。这些研究者的对象,是作为类的人,研究的是“人们”或“某一类的人”,与文学所要研究的人之间,还隔一层。这之间需要一个对接,如果对接得不好,就会出现以“人们”代替“人”,从“人”出发,结果却目中无“人”的现象。
    第二是走出文学而走向泛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的扩容是必要的,跨界也是允许的。但是,从事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对一些社会现象研究,都需要。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有其现实原因。一些青年学者痛感学科间画地为牢现象严重,要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公共文化平台。但是,研究的深入,还有待于学科的回归。跨界的现象,有利于启发思考,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对固定的疆域。当一个人可以研究一切时,他就失去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家园,研究一切却不研究文学本身。这是研究中的一种无家可归现象。
    第三是研究理论的人,只是在制造关于理论的理论。一些理论文章常常这样写,西方某思想家说了什么,他再说了什么,他还说了什么,最后,他又说了什么。文章到此结束。其实,写这样的文章也不容易。所研究的著作本来就不好懂;用自认为有“理趣”的语言复述出来,也很不容易;还需要进行一些综合,将原作者在不同地方所说的话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叙述风格上的一致性。这些研究者有这样一种追求:像体育运动一样,理论阅读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理论文章是这种能力的展示。作者在晦涩的文字阅读中磨炼智力,从而用繁复的句子展现这种磨炼的成果,并发表这样的文章显示一种孤傲的趣味。至于这种智力训练与所思维内容的关系,就不在他们关注的范围之内了。
    走出理论的困境,避免这三种理论倾向,有一个途径,这就是理论与批评的结合。理论的深度,就是深入分析文学活动的现实。理论要研究作家、文本、阅读和批评的现实,这样的理论,才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用得上的理论。这并不是说,理论可以直接从创作和批评实践中生长起来,而是说,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要面向这些实践,使理论具有现实对应性,在现实的激发下发展。
    与此同时,要有深度的批评。批评要有好说好,有不好就说不好。但是,不能到此为止。到此为止的,仍是一种感受性批评。批评要结合理论,从作品中总结出理论的意义,用理论阐发作品的意义。说到这里,我想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一百多年前,他将理论与作品结合在一起,互相发明,阐发出深刻的道理。我们今天也许不赞成他的哲学,也许不赞成他对作品的解读,但这种理论与作品结合的尝试,在方法论上,仍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这份杂志下一步怎么走,就像为一个孩子规划前途一样,总会有理想实现的一面,也有事与愿违的一面。杂志的编辑者们既要想好怎么走,也要允许走一步看一步,在文学界的注视下,在读者的批评声中,通过作者与编者的共同努力,不断修正,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