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先秦散文史框架的冲击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9:11:51 光明日报 陈桐生 参加讨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和《清华简》相继面世,一大批不为人知的先秦散文重见天日。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文献学术资料面世,都会带来一场文化学术思想的深刻变革。世纪之交的出土文献都集中在先秦,而且是以散文文献为主,这使先秦散文史研究迎来重大学术机遇。 此前文学史家讲先秦散文发展史,大都把先秦散文分为“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两大部分,认为这两个部分各有各的发展线索,彼此互不相干。讲“先秦历史散文”,论者是从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讲到《左传》《国语》《战国策》;而对“先秦诸子散文”,则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论语》《老子》《墨子》为第一阶段,《孟子》《庄子》为第二阶段,《荀子》《韩非子》为第三阶段。这个知识体系写在大学教科书里,传授给一届又一届学生。如今,出土竹书对这个先秦散文史理论框架形成了有力的冲击。 据考古专家研究,“郭店简”和“上博简”的入墓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偏晚,出土竹书应该是在此之前的孔门七十子后学作品。“上博简”儒家竹书可能多出于孔门七十子之手,“郭店简”儒家竹书要稍晚一些,应该是七十子后学之作,有人说它们是子思学派的作品。 将出土竹书与传世文献进行比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某些传世文献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传世文献中有一批记载孔子应对弟子时人的作品,与出土竹书《民之父母》《子羔》《中弓》《孔子见季桓子》《季庚子问于孔子》等在内容和形式上相近,如《礼记》中的《檀弓》《哀公问》《曾子问》《礼运》《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儒行》,《大戴礼记》中的《主言》《五帝德》《子张问入官》《卫将军文子》《哀公问五义》《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闲》,以及《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圆》等。若遵出土竹书之例,大小戴《礼记》这些文章应该作于春秋战国之际孔门七十子后学之手。与“郭店简”中的《缁衣》语录体形式相近的还有《礼记》中的《表记》《坊记》和《中庸》。《隋书·音乐志》引沈约之说,以为《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皆取自《子思子》。同样,大小戴《礼记》中还有一批与上博简《内礼》相似的记载礼仪的作品,如《礼记》中的《曲礼》《文王世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祭法》《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大戴礼记》中的《武王践阼》《盛德》《明堂》《诸侯迁庙》等,这些礼学文献应该是孔子所述七十子后学所记。此前不少学者把大小戴《礼记》看作是秦汉文章,出土竹书表明,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大小戴《礼记》中确有若干秦汉文章,如《月令》《礼察》《保傅》等,但只占极少数,这两部文集中绝大多数文章应该作于春秋战国之际和战国前期,它们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作品。结合出土竹书与传世文献来看,七十子后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说理散文流派,这个流派包括七十子和他们的弟子后学,可以将他们合称为七十子后学①,他们人数多达数百人,所写的文章远不止一部《论语》,大小戴《礼记》中绝大多数文章、《孝经》、《仪礼》、郭店简以及上博简中的儒家文献,都是他们的散文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七十子后学散文有二百多篇②,今天所能见到的大约有一百多篇。我们可以将这些散文统称为“七十子后学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散文中,目前只有《论语》被写进中国文学史,这对七十子后学是不公平的,其实只要我们不带偏见,就应该承认,除那些记载礼仪的作品外,“七十子后学散文”大都具有文学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