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浙军近期创作印象(4)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4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叙人叙史,苍润平实 文史随笔是新时期以来颇受关注的文体之一,浙江作家中颇有几位此中高手,如赵柏田的《南方庭院》(《江南》2014年第4期)以私家园林为中心,还原了计成等筑园大师和祁彪佳等园林主人的人生片段,灵动而不失严谨,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最好注脚。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祁彪佳的妻子商景兰,这位明清之际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在丈夫从容自沉殉国后毅然扛起家国重担,“她在《悼亡》诗中如此这般自坦心迹:‘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其人生再无涓滴欢乐可言,而祁家的寓园不仅承载着以她为首的女性文学社团的活跃,更承载着国破家亡的刻骨之痛。而商景兰这样创作秀雅朴茂、品格端雅坚韧的女性文学前辈兆示着浙江女性文学的日益繁盛。赵柏田还有一篇《九烟》(《中华文学选刊》2014年第10期),亦是传记,好玩好看,发人深省,其主人公是黄周星,一个我们在明清史料里经常会看到的名字。还有,施立松的《永恒之女性》(《散文》2014年第9期)选择近代传奇女性吕碧城作为速写对象,激赏中带着悲悯;《时代的寻梦人》(《散文》2014年第7期)的主人公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张竞生。而笔者最喜欢的则是黄亚洲笔下那位《台北,大隐隐于市的余光中先生》(《美文》上半月2014年第9期)——余先生没有在居所的二层楼之间安装内部楼梯,因为“我们这个年纪了,总是要走的,房子可以分着留给后代,她们是不愿意上下打通的”。 另一类大散文是家族记忆式的,临摹先辈形象,追忆家族历史,同样厚重而不乏历史的沧桑感。如金学种的《族长》(《钟山》2014年第4期)、蔡恭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江南》2014年第4期)和朱文豪的《往事如浪扑心头》。袁明华的《我们曾经新浪微博》(《江南》2014年第4期)则是以微博的形式记录游踪,形式新颖。还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马叙《溯江而上,顺流而下》(《江南》2014年第5期),为钱塘江作传,细节丰富鲜活,文字动感质朴,全景式地呈现了这条浙江母亲河的斑斓诗意与人文历史,大气厚重而不乏诗意,恰可与张巧慧的诗歌《与大江书》(《诗刊》上半月2014年第12期)、陆原的散文《一洗心尘》(《青年文学》2014年第12期)相参看。 与大散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巧的短诗。荣荣的《小馄饨》(《花城》2014年第5期)以江南最常见的小点心为题,平实中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巨大力量,很江南,很写实,生活的烟火气之后,是诗人敏锐睿智的哲思,笔者几乎过目可诵: “不烂锅里也会烂胃里。” 一份普通的早餐 一个不抱怨的男人 他完全醒了 而门外的世界 醒得更早 有几句争吵似乎想挤进来 我想,这个人,也许就是张敏华笔下那位78岁的老父亲:“他悄悄告诉我/他三本存折的密码——/都是我的生日”(《生日,和父亲一起洗澡》,《星星》2014年第10期)。或者是郁颜诗中那位“想用纸写一封信,用饭粒封口”(《寄远》,《诗刊》下半月2014年第8期)的主人公,抑或是芦苇岸的《晚景》(《人民文学》2014年第12期)中那位“挎着篮子的村妇”,“她的篮子里/早上装着数颗鸡蛋,几把香椿、野葱/现在空篮子装着落霞/装着傍晚的小风/也装着她的如释重负”。而王自亮的《钟表馆》(《诗刊》2014年第9期)里,“许多钟表在沉睡”。 总之,2014年下半年,浙江作家创作势头强健,特色鲜明。小说、散文仍占主体,儿童文学收获颇丰,诗歌、评论的数量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老中青三代作家手挽手一起迈进全新的2015。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学研究与文化自信
- 下一篇: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在台湾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