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到高峰,障碍何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7:11:39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裘山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核心阅读 纯文学脱节于当下,类型文学拘泥于当下,网络文学受平台和读者的限制又过多,想出现高峰式作品,三者都需要突破自身局限 同质化写作折射出作家们对某些混乱的生存秩序和灰色的人性质地,有着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不认同的接受甚至是不内疚的合谋 没有千锤百炼的耐心,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作家艺术家的心态浮躁显示出对文学艺术敬畏感的消失,也暴露了其价值观的世俗化、平庸化 写出一部好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思想、才华、激情、阅历、知识储备,还有一样非常重要,那就是定力 张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余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应该说,文学艺术诞生伟大作品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作品迟迟没有出现?从“高原”到“高峰”,障碍何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推动中国文艺前行? 关切且超越当下时代 张颐武:今天,我们对大作品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当前文学呈现的总体状态是多姿多彩的,无论是所涉题材还是表达方式都十分丰富,传统纯文学、类型文学和网络文学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形成,文学出版充满活力,文学界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文学越来越具有全球背景。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丰富多样的文学生态中,依然缺少足以象征时代进步的大作品,缺少真正能感染人、打动人、影响深远、彪炳于文学之巅的大作品。 这样的大作品从哪里来?它应该来自作家对自己时代的关键问题做出的回应,来自对人性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来自艺术表达的新的创造。而当下的写作在这些方面都面临挑战。其中,文学如何更好地理解当下时代、认知社会现实是最重要的挑战。 当前,纯文学作家的主体是上世纪50到70年代生人。他们有深厚的文学功力,但对于当下复杂的社会现实却缺少真切把握,在感受时代的新状态、新趋势方面往往力有未逮,暴露出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没有对新状态、新趋势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实现对时代的总体把握。所以,翻看时下的纯文学作品,往往是表现过去时代的生动具体,感受当下社会的却不够精彩,或者是,写过去有感觉,析当下嫌浮泛。这种和当下社会脱节的状态如果持续下去,纯文学将越来越难以回应时代的重大问题。 与纯文学脱节于当下不同,青春文学、职场小说等类型文学又过于拘泥于当下。它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类型,和当下生活联系紧密,有稳定的读者群和社会影响,却因为常常沉溺于细琐的现实,缺少历史感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而制约了自身的提升。 网络文学是文学的新增量,为类型文学增添了许多新的类型,也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但网络文学创作受平台和读者的限制过多,读者趣味和即时性需求对其影响太大,使得网络文学在创作上较为短视,只满足于为读者讲故事,无心做深入思考,因而也无法给读者带来深刻影响。这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局限。 无论是纯文学、类型文学,还是网络文学,要想创作出代表时代高度的高峰式作品,首要的都是突破自身局限。真正优秀的写作既能与身处的时代建立有机联系,又具备超越时代的力量,而这显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蒋士铨诗学观念的转向
- 下一篇:农村题材电视剧需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