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词编年匡补(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06 《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李朝军 参加讨论
二、《安公子·送进道四弟赴官无为》作于崇宁三年(1104) 刘著未编年。乔著认为闲居东皋归来园作,但没有提供证据,具体作年也不清楚(见第166页)。 通过将晁补之《鸡肋集》卷六七《朝请大夫致仕晁公(晁端仁)墓志铭》与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二○《佚名(晁损之)墓志铭》两相对照,可知此“进道四弟”就是晁端仁(1035-1102)的长子晁损之(1059-1122)。①根据晁损之墓志铭的记载:“血泪免亲丧,而贫,不得不从调无为军司户参军。”[5](卷20)可知晁损之赴官无为是在晁端仁崇宁元年(1102)去世以后。按照古代礼制,损之当为亡父服斩衰三年,实即两周年,故晁损之赴官无为可定为崇宁三年(1104)。 三、《临江仙·呈祖禹十六叔》(尽说彭门新半刾)、《临江仙·呈祖禹十六叔》(十岁儿曹同砚席)、《八六子·重九即事呈徐倅祖禹十六叔》都作于大观元年(1107) 刘著认为三词作于同时,但未系年(见第107页)。乔著推测三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晁补之赴监信州税途径徐州之时(见第74、75、77页)。 考三词所赠对象“祖禹十六叔”,应为晁端智,字祖禹。如贺铸《过晁掾端智》诗注云:“晁字祖禹,滏阳法曹掾。”[6](卷2)考证晁端智任“徐倅”即徐州通判的时间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晁补之本人《宋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事赠特进吏部尚书南安晁公改葬记》有“朝散郎、前通判徐州事端智相与议”的说法,该文作于大观四年庚寅(1110)三月[2](卷31),可知晁端智通判徐州终于此前;二是族弟晁冲之大观元年作《积善堂诗》序云:“冲之时以事自昭德来徐,徐府通守叔父一日召冲之语……”[7](第13887页)可知通判徐州事就在大观元年前后。晁补之词里称晁端智为“新半刾”,也就是“新通判”的意思(参刘著108页);既然已知晁端智在大观四年以前为徐州通判,同时又知他大观元年在任,按照宋代文臣“三年一代”的任期惯例,可知他任徐倅的时间正在大观元年至大观四年的三年间。既然晁补之作词时晁端智为“新通判”,那么三词作年当就在大观元年。 四、《金盏倒垂莲·依韵和次膺寄杨仲谋观察》(诸阮英游)、《金盏倒垂莲·次韵同寄霸师杨仲谋安抚》(休说将军)作于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 乔著推测为退居金乡归来园时作,但缺乏论证(见第160、162页)。刘著认为作时相近,但未系年(见第137页、140页)。 考二词寄赠对象杨仲谋,即杨应询(1053-1115),字仲谋,是徽宗崇宁年间的边关名将。《宋史》卷三五○《杨应询传》记载他的事迹比较简略:“历知信安保定军、霸州……为河北沿边安抚使……知雄州……寻兼高阳关路兵马钤辖……以违诏贬秩,再迁洋州观察使。”[1](第11089~11090页)王安中《故赠昭化军节度使杨应询神道碑》的记载较详细:“(崇宁)三年,遂知雄州兼制置屯田使、河北沿边安抚……(崇宁)五年春……寻兼高阳关路兵马钤辖……大观初,公既以章惠前功躐迁秦州防御使。”[8](卷8)由补之词题所系职衔方面考察,不难推知二词作年在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之间,其中前词作年略晚于后词。此外,补之二词为次韵之作,晁端礼(字次膺)同调原唱词《金盏倒垂莲》(流水漂花)今存,韵律、内容吻合无忤,可为佐证,并且可知端礼原词作年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
-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文学存在方式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