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骧:反映论文艺观有待被开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4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元骧 参加讨论
我国当今较为流行的文学观念有认识论、表现论、存在论、形式论等多种。而在诸种文学观念中,笔者遵循的一直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文学观。因为我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现象,不可能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说到底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唯有从生活出发,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我们才能摆脱盲目模仿西方而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无愧于我们时代的艺术;脱离了生活,作家的创作源泉就会枯竭,艺术生命也就终结了。它比其他诸种文艺观来说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反映论文艺观不应缺席 虽然表现论、存在论、形式论文艺观都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文学的某些特征,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但在笔者看来由于其无视、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的现实根源,联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阐述文学的性质,都显得较为偏狭;反之,它们的合理因素却可作为思想资源为反映论文艺观所吸取和整合。 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人们愈来愈感到在我国文坛,很少出现与我们时代相匹配的文学,这恐怕是与这些年来人们放弃反映论文艺观,不再强调作家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与生活保持血肉的联系,而受一些片面的文艺观误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心身统一的观点理解情感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种作家所创造的艺术美,就在于它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情感来反映生活的。而情感本质上乃是以体验和态度的形式所表达的人们对于客观对象的一种评价,它总是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直接或间接、这样或那样地表达作家一定的理想与愿望。它虽然与一般的行为目的不同,不要求人们直接诉诸行动,而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仅供“观照”的对象;但由于它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和体验的,却又比一般的行为目的更能激励情感和感发意志;它虽然需要凭借躯体的活动显现于外部行为,但却是由内部动机所驱动的。 正是在这一方面,文学比一般价值意识又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是诉诸人们的情感的,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又与人的神经中枢直接相连,所以一旦当某种情感在大脑皮层发生,就会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人的躯体,使全身的机体活动如呼吸、内分泌、血液循环等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说,“心灵(思维)与躯体是分离的”, “灵魂的所有属性都和躯体相联结,愤怒、温和、恐惧、怜悯、勇敢、喜悦、还有友爱和憎恨;这些现象出现时躯体受到影响”,并推动着心灵活动向行为转化。所以,笛卡尔认为:“从心灵角度看是激情的东西,通常从身体角度看就是行动”。这就使得在情感活动中人的全身心都能达到全面的激活,而把心灵与行为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黑格尔说的“人的真正存在是他的行为”,“只有在行为里,个性才是现实的”。因为行为不像是思维,它总是在一定现实关系中进行的,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它需要行为主体根据实际状况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处理和调节与现实的关系才能达到目的,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就是这样。这表明唯有以心身统一的观点来理解情感活动,才有可能对人的认识从观念的、形而上的转向现实的、形而下的,使人从传统认识论哲学中的“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转变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实际存在的“有生命的个体”,而克服人与世界的疏离状态,使人进入现实世界,以自身的行为显示为一个现实、在世的人。这既是审美反映活动所要向人们展示的真实的人生图景,同时也使得在一切精神产品中,文学阅读成了我们介入生活的最好的方式。所以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我们也只有把认识性的感官(视、听)和实践性的感官(触、味、嗅)全部都调动起来去进行体察,才能充分领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要是我们的想象仅凭视、听经验,而不能调动触(肤)觉和嗅觉去感受,我们的领略无论如何都很难达到沉潜涵泳、精妙入微的层次。而这正是按实践的观点来理解审美反映论最终所要阐明的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音韵角度探究文化基因
- 下一篇:石一枫: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