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从音韵角度探究文化基因


    从古至今,中国人讲究“音韵”,也爱好在各类文体中使用对仗、排比等节奏感较强的句子。古代诗歌的代代传诵与当今中国人在韵律方面较强的阅读期待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学者。
    押韵预期诱发神经反应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杨亦鸣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其研究团队采用眼球追踪、神经电生理和大脑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文化行为与大脑之间的作用模式和机制。研究人员对古诗阅读的神经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传诵诗歌的文化行为与中国人在写作和阅读中对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之文句的特殊偏好间可能存在的科学关系。
    研究显示,中国人在阅读古代诗歌过程中,在韵律生成和诗意理解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认知和神经方面的机制性基础。阅读中国古代诗歌中押韵的典型神经电生理指标(P200)的发现,为中国人在诗歌阅读中的早期押韵效应找到了证据。对一般受众的押韵预期激活时间进程的考察则表明,押韵规则在早期时间窗口被快速激活,影响诗歌的第一遍阅读过程;违反押韵规则,被试阅读关键字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显著增加。这种差异在关于诗歌语义内容合理性的试验中没有得到显著体现。
    “对于音韵的特殊偏好,促使人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快速激活押韵规则,期待声律和谐的韵律模式。这种押韵预期在早期阶段调控诗歌韵律生成,诱发出特定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和早期眼动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陈庆荣总结说。脑电和眼动实验研究,为揭示中国诗歌韵律的机理,及其与中国人阅读和写作传统偏好的文化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科学证据,构建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