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楼主”的情书(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3:11:20 《文汇报》 陈四益 参加讨论
二 读着蒋先生的情书,我最先想到的是杭州月下老人祠那副著名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很多事好像冥冥中自有安排。 蒋先生是万县人,家在上江闭塞的山区。濮先生是芜湖人,家在下江水陆通衢。蒋先生家境贫寒,为了考一所无需学费还能供应膳宿的中学,哥哥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成全了弟弟;濮先生在烽火遍地、辗转迁徙之中,仍能完成高等教育,家境自又不同。但是,这样两颗似乎无从遭遇的灵魂,却恰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了一起。 书中的情书,从1947年5月同游南京开始,但他们的相遇却要早得多。 1946年,抗战已经结束,濮先生毕业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于重庆清华中学。而蒋先生还在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继续学业。24岁的女子,即便家庭开明,在当时也该谈婚论嫁了,何况还是一位美丽聪慧的新女性,热心人自然乐于绍介。蒋先生就是陪同一位朋友去与濮先生会面,才有了二人第一次相遇。说到这第一次见面,濮先生浮起了笑容:“我对被介绍来见面的那位没有什么感觉,倒是陪同前来的蒋先生,诚笃朴实,讷于言辞,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过,也只是印象而已。一个月后,濮先生随家人返回家乡芜湖。 天缘遇合是小说中常见的套路,但生活中未必就不会出现。就在濮先生顺流东去一个月后,蒋先生也完成了学业。中央政治学校是管分配工作的,他恰被分配到芜湖的农业银行实习。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蒋先生有意挑选,已无法起先生于九泉问之。或许,他们二人早有暗约,蒋先生毕业之后,便追随而去?但这也只是悬揣。 芜湖之聚,也很短促。因银行工作的调动,蒋先生先后辗转于淮阴、高邮、镇江之间,而濮先生也由芜湖到南京晓明女中任教去了。第一封情书,就是蒋先生到南京与濮先生经历“天使们见了,也会嫉妒的”游览后,回到淮阴写的。月老那根红丝,就这样系住了两人的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