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霖:明代“四大奇书”的当代价值演讲人:黄霖 地点: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图书馆 时间:2014年10月(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56 光明日报 黄霖 参加讨论
《金瓶梅》:社会腐败的警世通言 现在还有一些人谈《金》色变,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唯恐避之而不及。诚然,在这部小说中,约有2%的笔墨涉及了性事。这些有关性的描写,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主题的揭示、艺术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确有一些完全是为了迎合市场而硬加进去的下流庸俗的累赘。这些笔墨,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对于一些没有健全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来说,的确是不宜阅读的。但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不能因为接受者的问题而否定了作品的本身。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其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因此,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长期被列为禁书之列,但与此同时,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无目者也。”远的不说,就以“五四”以后的一些名家的看法来说,就值得我们注意。这里且举三例。如鲁迅说:这部书是“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同时说部,无以上之”。这就是说,小说通过描写西门庆一家,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各色各样的丑类,同时代的小说没有比它更好的。稍后,在上世纪30年代,郑振铎接着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色色者,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到解放后,毛泽东也一再推荐干部们读《金瓶梅》,曾说:“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的历史。” 所谓写“真正的历史”,就是真实而细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揭露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他要干部们读这部书,是否就是要他们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做西门庆式的当权派,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确实很有认识价值。他是一个贪官、奸商与恶霸的混合体。他本是个开小药铺的“浮浪子弟”,靠勾结衙门来拼命敛财,财越积越多,很快就成为一个暴发户;又凭借钱财来贿赂官场,官越攀越高,勾结上了朝中位最高权最重的“四大奸臣”。于是乎,他肆无忌惮地淫人妻女,贪赃枉法,杀人害命,不法经商,巧取豪夺,无恶不作,反而能步步高升,称霸一方。小说的高明之处是,通过西门庆这个人,不但写了一个家庭,而且又写到了整个县城,写到朝廷中央,写到了整个“天下国家”,把笼罩在现实世界上的种种真善美的纱幕彻底撕破,把上上下下、内内外外的人间丑恶,相当集中、全面、深刻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这里,它能使我们看到昏庸的皇帝、贪婪的权奸、堕落的儒林、无耻的帮闲、龌龊的僧尼、淫邪的妻妾、欺诈的奴仆,乃至几个称作“极是清廉的官”,也是看“当道时臣”的眼色,执法不公。到处是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经济的混乱,人心的险恶,道德的沦丧,整个世界是漆黑漆黑的。小说中有两句话,似可点明了那个腐败社会的真实面貌。一句是:“功名全仗邓通成,富贵必因奸巧得。”这是说像西门庆那样的贪官、奸商、恶霸,他们的功名富贵,都是凭金钱与“奸巧”得来的。另一句说整个社会是:“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随方逐圆,不以廉耻为重。”说的是在整个社会中,大家在一起只是求私利,不去讲道德,都在混日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社会啊!可是,正如小说所描写的,死了个西门庆,又出了个张二官,西门庆式的人物真是一时间死不完绝不了的。郑振铎曾这样说:“《金瓶梅》的社会是并不曾僵死的;《金瓶梅》的人物们是至今还活跃于人间的;《金瓶梅》的时代,是至今还顽强的在生存着。”时至今日,我们虽然远离了“《金瓶梅》的时代”,也不是郑振铎说的那个上世纪的30年代,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金瓶梅》时代的幽灵是否不再在我们身边游荡?《金瓶梅》时代的腐败气息是否就不再在我们周围散发?是否会出现比西门庆更西门庆的人物?我们究竟如何去认识腐败,杜绝腐败?我想,《金瓶梅》应该能给我们一点警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研究《金瓶梅》的首要目的,也就是《金瓶梅》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之所在。 上面讲了“四大奇书”的当代价值。这只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例而已。其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待我们古代的文学经典的问题。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类是精英的文化,有一类是大众的文化。精英文化,诸如“四书”“五经”之类,在相当时期内作为统治文化,固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然而,大众文化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市场,其作用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场合就不一定比精英文化小。这两种文化,有矛盾对立之处,也有相通交融之点,有时候是难分难解的。但是,不论是《三国》与《水浒》,还是《论语》与《孟子》,不论是对过去,还是对当今,其影响都是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今天假如只看到它们积极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它们消极的一面,都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我们对传统的经典只看到它们消极的封建的一面,且加以无限放大,那么就可以把古代的所有经典放一把火全部烧掉。但事实上,我们祖宗几千年、几百年留下来的、经过历史检验过的文学经典,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其优秀精神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仍然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是我们要去正确地认识它,阐释它,积极地发掘它,弘扬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版图片均由演讲人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孟浩然诗《宿天台桐柏观》笺注
- 下一篇:文艺批评必须坚守人民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