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在社会转型中开拓中国乡土文学的新生面——访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上,乡土文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在现代工业社会影响之下,中国乡村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焦虑。如何建构现代乡村,一代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反映到文学上,乡土文学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产物。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乡土文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语境下,乡土文学如何讲述新的乡土故事和经验,成为当代作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围绕新时期乡土文学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代以来,包括农村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困惑。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学”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产物,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您介绍下乡土文学的缘起。乡土文学诞生之初,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乡土社会进行了独特思考。请您结合早期乡土文学作品阐释下早期乡土文学的价值与贡献。
    温奉桥:乡土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有其约定俗成的所指,又具有某种开放性。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和审美取向,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形态。中国乡土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高度自觉,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文化启蒙色彩,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鲁迅的《故乡》等奠定了中国乡土文学最初的审美基调。鲁迅、许钦文、赵树理、高晓声、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阎连科、李洱等,构成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主流价值体系,迄今,文化批判一直是中国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但是,自上世纪20年代随着废名、沈从文的出现,中国乡土文学又呈现出另一种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另一脉络,他们更多体现了乡土文学的诗意、温情和理想主义的一面,一直延续到孙犁、周立波、汪曾祺、刘绍棠、迟子建、红柯等作家。新世纪以来,随着甫跃辉、盛可以、郑小驴、徐则臣、魏微、艾玛等年轻一代作家的崛起,中国乡土文学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立场和更为复杂的情感态度,将中国乡土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下,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形态已经发生变化。有观点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当下,乡土文学会走向消亡,在您看来,乡土文学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您如何评价当下的乡土文学创作与研究?
    温奉桥: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乡村伦理正在迅速崩毁,中国作家与乡村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乡土文学对此也必然有所表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还将仍是“乡土”社会,乡土文学也将长期存在。但是,在新的现实和文化语境下,乡土文学如何讲述新的乡土故事和经验,成了当代作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贾平凹说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秦腔》和《带灯》等已经表现了这种变化和转型。也就是说,中国乡村正日益呈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直面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乡村的阵痛、艰难和困境,真实表现大转型时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情感和文化心理,重新思考和表现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将是当代作家的重要使命,当然,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置身于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未来乡土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应该着重关注哪些问题,对于推进下阶段乡土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您有何建议?
    温奉桥:几年前,阎连科就曾呼吁,“乡土写作”应该走出鲁迅、沈从文的“阴影”,走出“第三条路”来。应该看到,这是乡土文学的一种新自觉。中国社会的转型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随着新一代作家的崛起,正在开辟中国乡土文学的“第三条路”,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乡土文学的新特质,例如生态伦理等;同时,乡土文学的边界也在发生变化,其题材疆域和叙事空间进一步拓展;传统的叙述经验也不再适应新的乡土文学表达诉求,当下乡土作家很少再从单一的政治、启蒙等视野来书写乡土故事;传统乡土小说“三画四彩”(丁帆语)的美学特征,也正呈现出更复杂化的趋势。未来的乡土文学,应从一种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中国乡土文学的新经验,描绘新的中国乡土形象,开拓中国乡土文学的新生面,写出变革时代中国乡村的真实的复杂性,创作出更富生命质感和灵魂热度的、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乡土文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