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民俗学”?——2014年美国民俗学会年会侧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54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毕传龙 参加讨论
开幕式主席台 中方小组成员 小组讨论 在专题讨论中,中国受邀学者朝戈金、安德明、宋俊华、陈熙、乌仁毕力格、张筠等人围绕“中国民俗研究与非遗工作”议题组成专题讨论小组,于当地时间11月8日10:15-12:15做了会议发表。小组讨论由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Timothy Lloyd(罗仪德)担任主持。到会参与听会与研讨的中外学者近40余人,包括国内民俗学界大都比较熟悉的Bill Ivey(比尔·艾伟)、Mark Bender(马克·本德尔)、Sue Tuohy(苏独玉)、张举文等几位学者。 朝戈金介绍了他近期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情况。他认为,基于中国丰富的口头传统的资料储量与研究现状,口头诗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民族文学研究所自1980年成立,拥有来自全国十余个少数民族及汉族的近50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课题和院级重点课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采录整理、网站与档案库建设等工作。安德明介绍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的研究领域与现状,以及他个人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除了涉猎民间文学的多个文类外,还主要关注了中国西北地区民间信仰的重建问题。宋俊华介绍了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该中心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一书,总结了2013年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立法、非遗名录调整和非遗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书中还指出,就存在的问题而言,非遗法的实施细则有望推进,非遗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完善。乌仁毕力格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该中心主要关注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致力于蒙古民歌及其他文类的采录整理,已建立起数量可观的资料库。张筠介绍了她个人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方言的研究,以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对果洛藏族自治州德昂洒智藏文书法的非遗调查项目进展,提及当地建立培训班培训艺人的情况。陈熙介绍了她在中山大学所从事的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工作,她主要参与撰写了多期关于中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报告。 在讨论环节,多位学者与小组成员就口头传统与物质文化、非遗与政府(民间医药的分类、传统节日进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非遗与学者(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博硕论文选题)、非遗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内蒙古民间赛马非遗项目的社区参与)、非遗教育(高校专业设置、非遗专业学生就业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非遗与旅游开发、非遗与博物馆(公共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非遗与知识产权等多个话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此次参加美国民俗学会年会,让我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美国民俗学年会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对美国民俗学会组织年会的形式也有了一定了解;不仅认识到美国同行关注的最新问题与研究现状,还与诸多学者建立了新的学术联系。总之,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不论是对于拓展个人学术视野,还是对于加深中外民俗学界的学术往来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何谓胡饼
- 下一篇:寻找萧红的“本真”和“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