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作家印象 >

对话儿童文学作家徐鲁 人文硬核故事是孩子阅读的坚果


    暑假阅读正当时。如何通过阅读轻松愉悦度过暑假时光,如何选择正确的儿童读物……7月26日下午,极目新闻“对话·暑期名家大直播”邀请到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徐鲁做客直播间。徐鲁以“故事温暖童年 ·阅读滋润成长”为主题,以自己的童年阅读经历、写作感悟给出关于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陪同大家打开一个书香弥漫的暑假。
    嘉宾名片
    徐鲁,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二十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图画书等150余册。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被译为英、法、意、韩、日、瑞典等语种。
    孩子不会拒绝“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问:很多人对书的热爱始于童年,能分享一些您小时候的阅读故事吗?
    徐:小时候在故乡胶东半岛的小山村生活,物质匮乏,没有机缘读到更多书,能记得的有《雷锋的故事》《高玉宝》《闪闪的红星》,五年级时读到安徒生童话和普希金童话诗,还读到过一本老作家杨啸创作的民歌风格叙事诗《草原上的鹰》,写蒙古族小英雄莫日根的故事,当时几乎能把全书背诵下来。
    在老家跟祖父祖母生活,没有电灯,北方冬天夜长,冬天上炕、夏夜乘凉,我都会缠着祖父、祖母讲故事听。他们能讲很多民间故事,记得六七岁时祖父用韵语给我出一组谜语,“上山直溜溜,下山滚粸馏,摇头梆子响,光洗脸不梳头”,每一句猜一种动物,分别是狐狸、野兔、驴子、猫。祖母讲的故事就更多,像《金粪筐和银纺车的故事》《小红点的故事》《狗尾巴草的故事》等等。
    夜晚祖母讲故事舍不得点油灯,留在记忆里的这些故事,多伴着映在纸窗上的月光和摇曳树影……这情景就像普希金的童年,夜晚听乳娘讲俄罗斯民间传说故事。长大后我写一些童话诗,许多就是祖父、祖母给我讲的故事,这些故事培养了我童年时的善恶感、同情心和想象力。
    问:想到如今父母与孩子相伴,大人若只捧着手机,孩子是不会自觉地拿起书的吧?
    徐:“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美国儿童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写在《朗读手册》扉页上的诗,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思考。要知道,亲子阅读是家庭阅读最温馨的时刻,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拒绝“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吉姆把家庭阅读环境概括为三个“B”。第一个B是书(Books);第二个B是儿童卧室里的小书架、小书筐或小书篮(BookBasket or Magazine Rack);第三个B是床头和小书桌上的读书灯(Bed Lamp)。每一位做家长的,实在应该首先想到的一件事,就是在你们通常会卖力装修的房间里,是否为孩子留出一个小书架,是否在孩子的小书桌和床头上,安放一盏舒适的读书灯?
    为孩子点亮童年时的读书灯,也只是第一步。挪威著名儿童文学家、《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文学书,带进他们的卧室,或者直接给孩子朗读。他说,“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如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不可缺少。”他认为与时下电子产品剥夺孩子的想象力与活跃性相比,父母读给孩子们听的文学书,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人文硬核故事是孩子阅读中的坚果
    问:但选书其实是一门大学问,您怎么看?
    徐:许多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还有老师家长,给孩子们推荐虚构类儿童文学,尤以小说、童话居多。优秀的虚构小说和童话,是新鲜水果,很可口应该吃。但我们不能把水果营养当成唯一,我们还要阅读科学、历史、哲学、地理、英雄人物、艺术、航天、民俗、博物等各类图书。这些非虚构、纪实,具有科学、科普和人文硬核的故事,属于阅读中的坚果。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的中小学生写作文,写一个幻想虚构故事,都能天马行空写得轻松。可如果要他用写实文笔,精确描述一个真实的、准确的、符合事理逻辑性、经得起推敲的现实故事,大部分孩子不能写好。也许这是因孩子的阅读视野太狭窄,他们读太多的虚构作品,但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缺少关注、发现、思索和精准把握。他们的感情可能会过于情绪化、文学化,而欠缺思辨能力和理性的、逻辑性分析。更严重一点说,他们的“精神骨骼”会发育不健全,内心世界不足够强大。
    我写《陈伯吹的故事》的时候,了解到陈伯吹的儿子、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回忆受父亲教育时的一个细节:他上中学时,有一部电影《发明大王爱迪生》正在上海上映,当时陈伯吹很忙,少年佳洱也在校住读,可父亲专门把他接出去看这部传记电影;又有一天上映《居里夫人》,那天正下大雨,少年佳洱又被父亲从学校里接出,一起去看这部电影,陈伯吹对儿子说“你要是能像居里夫人那样,将来在科学上对社会做出贡献那该多好”。也许正是因居里夫人、爱迪生人物传记电影的励志,陈佳洱长大后,真的成为了对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
    所以我在写科学家、英雄人物传记故事时,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不可忽视对青少年的励志。加拿大女学者利丽安·史密斯,在那本讨论儿童文学与成长关系的名著《欢欣岁月》里写道,“阅读历史和杰出人物传记,可以矫正孩子们短视的人生观”,我很认同。
    阅读流泪是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力量
    问:故事温暖童年,阅读滋润成长。在您看来,儿童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徐:一粒种子的力量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无论是荒漠、岩石,还是在风吹日晒的屋顶瓦片缝间,我们都能看到种子的神奇力量。一本好书的力量,何尝又不是如此?
    贫寒少年时代,我在家乡小镇买到过一本薄薄的、只有40页、定价仅1角1分钱的儿童小说——诗人白桦的《小溪奔向海洋》。故事的主角一个名叫顾杰的贫苦少年,只有13岁,却由贺龙将军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八路”,他在一次次任务中磨练意志、增长智慧,最终成长为杰出的战士。小说一开头,作家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江河是怎么形成的吗?”接着,书中用一段优美的散文诗般的语句回答:所有汹涌澎湃、浩浩荡荡的江河,都是由许多小溪汇成的,它们经过了无数的曲折,找到了共同的方向,拥有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然后坚定不移地前进着,奔向海洋,奔向太阳……
    近四十年前,当我坐在村边高高的瓜棚上,读着这本小说,眼前是村东的一条清亮的小河,正哗哗地奔向远方。我当时也曾想象过,自己就像故乡的一条小溪,正积攒着一点一滴的水珠和奔流向前的力量。小溪奔向海洋,这是一个多么坚定、庄严和美好的目标——我能做到吗?那时的我,也曾这样问自己。
    俄罗斯儿童教育家和儿童文学家米哈尔科夫也曾说,有一些书,一个人如果没有在童年或少年时代读到它们,不曾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对于他的生命成长和人格发展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回忆起来,童年时读到的书,往往就是能够给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精神底子”的书。有一些书,带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基因,也具有种子一样神奇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