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文学经典的价值历久弥新,亘古长存。近年来,当代文学是否产生了经典作品、如何确立文学经典的标准等,成为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热点话题。6月3—4日,山东师范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与文学经典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学经典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当代文学评估缺乏整体视角 随着时间推移,当代文学经典化成为一种必然结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表示,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60多年历程,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当代文学不仅是批评对象,也要被纳入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不断被提起并引发了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当代文学作品没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与淘洗,探讨当代文学经典化为时尚早。 当代文学经典化存有争议与研究界对当代文学的整体评价较低有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谢有顺表示,研究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当代文学是有风险的,但如果对当代文学做一个全面梳理,整体上观察和审视当代文学,它的成就不亚于现代文学。在他看来,当代文学没有经典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当代文学经过几十年发展,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举例说,《平凡的世界》等文学作品每年有几十万册乃至上百万册的销售量,在社会大众中有广泛的阅读量。他认为,阅读量虽然不能作为文学经典的唯一标准尺度,但可以作为当代文学经典化的一个证据。 谢有顺表示,当代文学丰富了语言表达形式,先锋文学、网络文学等文学形式的出现与兴起,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样式。此外,更重要的是,当代文学为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当代视角。他说,“当前,研究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学者对当代文学比较陌生,这可能是学科边界造成的,但也是不应该的。任何研究严格意义上都应该具备当代视角,这也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丰富经典化评估标准 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或者说,梳理、筛选、建构当代文学经典,确立“经典化”标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德发谈到,当代文学的60多年,文学生态比较复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代文学怎样经典化,必须有一个标准。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当代文学经典的认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标尺。 朱德发认为,关于文学经典,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考量。借鉴西方的评价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其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长期吸引读者,是经久不衰而非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其二,作品的内容通俗易懂,面向大众,而不是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其三,不落后于时代,文学作品不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变迁而失去时代价值。其四,内容丰富独到,言前人所未言。他表示,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问题,当代文学经典化可以也应该研究,但当代文学作品经典化筛选,或者说给一些作品贴上“经典”的标签是不适宜的,还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与选择。 当代文学经典化标准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具有丰富性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研究者承担着为后世“写史”的责任,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时候文学研究者都有筛选文学经典的责任和担当,但文学经典评价尺度需要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 作家与作品要有时代精神 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在创作繁盛的同时,面临一些困境。谢有顺表示,当下有的作家与生活中的日常性和物质主义建立起了过于亲密、暧昧的关系,文学创作呈现琐碎化、小事化的倾向,缺乏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洞察力及表现力,文学作品失去了批判性和理想品格。此外,文学应该是生命的文学,当下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很少或者基本不探讨精神问题,不再讨论灵魂的重量和出路,缺少这方面的跋涉和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慧瑜认为,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政治经济事务当中,这更需要当代文学作家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确立有时代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脚踏实地地为中国写作。只有密切关注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作品,才能赢得认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