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活动状态的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基本原则和理路


    摘要:通过追溯小小说文体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梳理世界范围内为小小说及其相似文体命名的学术史,可以看出小小说文体发生的必然性。我国始自先秦的语词“小说”在性质与功能上的互相界定,对建构小小说理论有所启发,在此基础上,可以选取由价值论回溯认识论直至本体论的立场,以确立处于活动状态的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基本原则和理路,以“移用”、“通变”等文学观念渗透于文体探究,从而从价值需求和主体角度看待文体的流变。
    关键词:活动状态 小小说 价值论 移用 通变
    作者刘俐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从逻辑上说,任何文学文体,只要有人使用和阅读,有批评家予以评说,就处于活动状态。文学经典至今依然被人们诵读的实质是经典价值的延伸,也表明其处于活动状态。那么,为何特别提出小小说文体的活动状态呢?这缘于它的特殊之处:发起于民间且参与者众;活动方式及借助媒介更加多样化;活跃程度更高;批评与文体理论缺乏;既有的著作和教科书对之尚未有文体概念及特征的明确界定和表述。既有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文体分类下的小说,有长篇、中篇和短篇的区分性界定,却没有小小说。来自经验层面的小小说创作现象对传统文体分类理念提出了挑战,呼吁全新的视野和原则。正视、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而不单纯从观念和理论层面进行推导,此乃文学理论创新的不二法门。
    一、小小说文体在当下的活动状态
    1.静态与动态文学活动论的辨析与区分
    文学活动论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创获,童庆炳将活动要素概括为:“人的活动的要素共有两个:主体及其能动性,客体及其属性。所谓活动就是这两个要素之间所产生的复杂关系。具体到文学活动,其要素是四个:第一主体及其能动性(作家),第一客体及其属性(生活),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欣赏者),第二客体及其属性(作品)。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两组关系,即第一主体及其能动性与第一客体所形成的关系(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与第二客体所形成的关系(欣赏者与作品的关系)”。这是对文学活动静态的界定和表述。王元骧提出:“不少学者在谈论艺术活动时,把它看作只是由这四个要素所组成的一种外在关系和外部的流程,而没有深入发掘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回避了问题的根本性质。因为活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人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一切动作的总称;对于文艺活动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作家创作目的所形成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笔者理解,“发掘它们之间的联系”,既是理论概括的要求,更是看待文学动态活动的思想方法,即从互动关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这是选取小小说文体,发现和凭借其活动状态作为解决文体理论问题的出发点。那么,在互动关系中可概括出活动各方面怎样的特征呢?
    2.活动特质之一:“我们”因崇尚文学形成同盟
    小小说在中国语境中是杨晓敏提出的概念,提出前并未在世界范围和中国传统文论资源内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仅以朴素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定性,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思索:其一,将小小说自动列为“艺术”,即康德“诗的艺术”。如此表述是因为“诗的艺术”仅限定在文学大类概念下,小小说置于文学系列哪部分尚在讨论中,使用“诗的艺术”具有分析的缓冲作用,总之,此倡导将小小说看作高雅的值得追求的文体。其二,以“平民”限定此种“艺术”。“平民”概念具有理解和阐释的弹性,既与精英、大众对应,又从写作者角度与职业作家对应,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其三,“平民”概念与字数规定为1500—2000字之内的短小叙事相关联。“小”易于把握,可为艺术又可让普通人“上手”。
    综上,可将小小说概括为民间自动发起的语言艺术形式。目前的民间文学理论已突破了民间文学口头语言方式的限制,口头语言与书面文字的差异绝非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转从其他角度定义民间文学。以户晓辉的民间文学的文艺美学观念看,民间文学主体有两个层面,即实践主体的民间文学层面和实践主体的人的层面。后一层面形成了“我们”的心理联盟:“我们”是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发生条件,既作为现实对话的复数人称,也作为体现心理认同感的第一人称,“我们”在最广大人群中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以此理解小小说活动,作为倡导者和参与者的“我们”在“艺术”和“平民”的涵义下聚集,形成彼此的默契。
    “默契”产生凝聚力并体现在创作、阅读和评论等方面。“我们”业已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熟悉人们的各种感情和经历,知道了“事实人生”又不满足于此,“我们”天然地向往“应如此”的生活,以“应如此”为理想,“我们”立足在感受和反映现实的基础上,携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努力虚构/书写出一个“我们”向往的“应如此”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涵义很丰富,包括生活状态、精神境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为“我们”“在生活中增添一份诗意、一种企盼、一种梦想、一种美好的心愿。”“梦想”借助的形式、话语、元素等可能多种多样:抒发对美的向往、塑造鲜活的人物,启迪人们眷恋、思索和向往某种人生境界,等等。
    3.活动特质之二:以务实精神全方位拓展活动的范围
    “我们”这个文学同盟,以务实精神,不拘泥乃至突破传统文学规范,设置了小小说金麻雀奖,至今已举办过八届。有研究者提出,小小说金麻雀奖是小小说文体领域的最高奖项,其评选体现了非官方系统与文体建设者的双重价值标准。作为民间较为完善的评奖体系,呈现出与官方评奖相异的民间特色,却又同时具有与官方评奖相似的系统性与指导性。
    此外,小小说的创作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便利以处于动态中。从突破传统的文学传播看:其一,利用《小小说选刊》等纸媒刊物,刊物发表后继而以小小说专门的公众号推送。其二,广泛利用公共传播媒体。2016年11月9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上线了星光小小说网络电台,这是全国首个以小小说为核心产品的互联网类型化广播,所播作品大部分为名家近作,试运行两个月,累计点击量134万人次,总收藏订阅人数达1万余人。公众号和广播以刊发小小说作品及其鉴赏为主,生活状态与文学欣赏浑融一体。其三,以郑州为中心举办小小说培训班和采风等活动,普及和研讨小小说作品及其文体特性。其四,编辑出版大量小小说选集。需要说明的是,如此多的小小说活动和诸多选集出版,绝非表明小小说文体业已得到确认及其文体形态特征的稳定,而仅仅说明了它的活跃状态。
    4.活动特质之三:活动主体互相支撑与融合
    从创作主体角度看,冯骥才、聂鑫森等传统作家加盟了小小说创作,主要缘于他们意识到小小说是激发艺术灵感的新形式。更多参与者则是此前无文学创作经历,小小说字数少、似乎容易上手鼓励了他们,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大家认可的作家,金麻雀奖获奖的不少人出自该群体。此外,贾平凹、汪曾祺等原来归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小小说文集和公众号以小小说名之并再次发布或推送。
    从评论者的角度考察,相当数量的小小说创作者,即时地、平等地或以艺术谈或以评论的方式参与小小说评论,创作者和评论者不分彼此、融合为一,颇似我国古代文人雅聚,以诗词互相唱和。台湾作家张大春描述过这种现象,他在《小说稗类》中认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曾经有过一个如今“失落的国度”,“就其本质而言:这些艺术创造的作者、论者和读者都是同一种人”。 说“失落”有偏颇,如今小小说活动就是当下诸多“艺术创造的作者、论者和读者都是同一种人”的现象体现,典型的如杨晓敏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栽种小小说纪事”推送的评论文章以及对小小说文体进行的探讨的文字。
    二、小小说的文体追溯与理论资源
    1.文体追溯
    从世界文学视野看,小小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维基百科中说:小小说起源于早期人类口传故事,包括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古代中国的诸子寓言在内,文学摇篮期都存在类似小小说的文体。现代意义的小小说文体起源于西方,19世纪中期以来,小小说写作开始在美国兴起,包括惠特曼、欧·亨利在内的许多作家都会写一些很短的短篇并以“闪小说”(flash fiction)命名,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报刊十分流行刊登这类短小文字,此时“短短篇”(short short story)也作为短篇小说(short story)的对应称呼开始出现,short short story指极短篇幅内写出一个浓缩故事。在此基础上,小小说的称呼开始变得细化,比如,750字以内称为“瞬小说”(sudden fiction),100字以内称为“速写文”(drabble),200字可叫“double drabble”,50字以内称为“极短篇”(minisaga),等等。这些称呼并不固定,而且可互相替换。至今小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主流经常出现的文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川端康成和纳吉布·马哈富兹等人都曾出版过小小说选集。“瑞典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是典型的微型小说,仅有一千多字”,是“浓缩人生经历的艺术”、“典型的空白艺术”。
    我国现代意义的小小说活动,萌芽于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五四时期,至今已有四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四次高潮才开始赋予小小说以精彩的文化意义。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科学背景,都给小小说文体兴起提供了肥沃土壤。创作与阅读活动呈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对于小小说批评实践与理论的探讨也不断涌现,出现了建立“微型小说学”提议。但受传统文学观念影响,理论建设至今处于缺失状态。在命名方面除小小说外,还有微型小说和微篇小说的建议。对小小说文体的定义仅仅在它是小说以及是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基础上达成共识,几种名称差别不大,“小小说”的命名者认为此名称精炼有特色,“微型小说”的命名者认为四个字更正式,还有人主张依据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命名方式统一叫“微篇小说”,却被质疑“如果不能解决创新乏力、视野局限等文体危机,微型小说再怎么在表面功夫上动脑筋,也无法根本立足于‘小说家族’”。 小小说名称总计约有几十种之多,目前主要在使用的是“小小说”和“微型小说”两种,缘于与之同名的这两种刊物影响最大,理论研究普遍用这两种名称,其他名称均为大众文化及其研究的产物,而非文体自觉。小小说作为独立文体没有真正进入主流文学理论视野,距离成熟的理论建设还有不小的差距。
    2.影响小小说文体及其活动的我国古代文学观念
    作为语词的“小说”和文体的“小说”涵义不同,但两者所蕴涵的观念具有深层次相通。作为语词的“小说”的基本涵义是叙事、零碎的话语等。《庄子》的“小说”涵义是与“大达”即大道、至道完全对立的琐碎言论,“辁才讽说之徒”,《荀子》则有“小家珍说”,《汉书·艺文志》的“闾里小知者”、“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桓谭《新论》的“近取譬论,以作短书”,再到汉代徐幹《中论·务本篇》的 “心通短言小说之文”。“小说”一词的涵义可概括为:道听途说的闲言碎语,即人们生活状态本身,小说之词起到了沟通和传播信息以及联络感情的作用。此“小说”常以近处取譬,可见其喻说元素,这些均是作为文体的小小说的必备元素和基因,由于与大道相对立的碎语属于普通百姓,这给予“小说”最初的低调定格。到了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则提出“谐辞”:“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意在微讽,有足观者”,等等,开始有了“小说”作为文体功能的意识。综上可知,“短小”叙事发生于民间。
    作为文体的小说观念,据李剑国考察,早期小说观包括了小说文体和小说功能两大块。文体方面包含:短小;小说是宽泛的类名,包含议论和叙事等不同体别;小说内容丛杂;小说主要来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浅俗,不可信。功能方面包含:伦理功能,主要为“治身理家有可观辞”的伦理功能,“观风俗,知薄厚”;知识功能,即“以广视听”的政治功能;“游心寓目”的娱乐审美功能。可见古代文论和现今的文学史家总是从与功能相互辩证的角度谈论文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