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作家印象 >

追寻生命中的那份纯真与忠贞——访辽宁文学馆“我和我的祖国 少年课外阅读书单”入选作家徐鲁


    本次2019年度辽宁文学馆“我和我的祖国 少年课外阅读书单”入选作家徐鲁的长篇儿童小说《追寻》,以现实主义笔触和诗性的语言,讲述了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珍稀动物白鳍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和濒临灭绝的命运,再现了徐佩芬、刘俊等几代科学家在长江上和洞庭湖一带追寻、保护白鳍豚,献身祖国生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独特经历与理想精神。下面是辽宁文学馆邀请的记者就他这部小说创作历程做的访谈。
    
    徐鲁,著名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著有诗集《乡愁与恋歌——徐鲁诗选》,长篇小说《为了天长地久》《罗布泊的孩子》《再见,小恩》,短篇小说集《少年识尽愁滋味》,散文集《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芦花如雪雁声寒——徐鲁散文选》《冬夜说书人》《几人相忆在江楼》,评论集《追寻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十年阅读小说记》以及《徐鲁文学选集》(6卷)《徐鲁作品系列》(8卷)等120多部。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湖北文学奖、台湾地区“年度好书奖”以及《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的年度优秀作品奖等。作品有英、德、法、韩、日、瑞典语等译本。
    
    徐鲁 《追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庞 滟:问候徐鲁老师好!首先要祝贺《追寻》获得2019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第十届湖北省“屈原文艺奖”。这部小说讲述了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珍稀动物白鳍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和濒临灭绝的命运。您以传神的文笔,丰满的细节,还原了徐佩芬、刘俊等几代科学家毕生献身祖国生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独特经历与理想精神。您创作时有哪些初衷?
    徐 鲁:2018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刘仁俊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讲述了他与白鳍豚淇淇生死相依的故事。1980年,还是青年小伙子的刘仁俊亲自从洞庭湖边把受伤的白鳍豚淇淇接到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人工饲养白鳍豚的工作,从此,中国的白鳍豚科学研究事业有了飞跃式进步。然而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昔日的“长江女神”白鳍豚在野外消灭了踪影。书中与刘仁俊生死相依的淇淇,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活了22年后,孤独终老,成为刘仁俊心中挥之不去的疼痛。令人痛心的是,到了今天,白鳍豚已被列入“功能性灭绝”物种名单。198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白鳍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白鳍豚的命运遭际,深深触动了我。在长江大保护这个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让更多的人知道白鳍豚的故事,也懂得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重要性,我觉得儿童文学作家也不应缺席。所以,在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协调帮助下,我深入采访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几位白鳍豚专家,尤其是听到了书中的人物“刘俊”的原型、白鳍豚科考和研究专家刘仁俊先生的许多细节讲述。之后我又对长江沿线一些地方,还有洞庭湖区的生态保护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采访,酿就了这部儿童长篇小说《追寻》。
    庞 滟:您创作的《追寻》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社会价值的生态环保纪实性儿童长篇小说,表达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切忧思和期许,与当今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学创作要“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高度契合。该书具有重大社会价值,题材方面包含了哪几层主题意义?
    徐 鲁:一是涉及长江水域和洞庭湖、鄱阳湖的自然环境保护,尤其是作为国家战略的长江母亲河的大保护问题;二是包含着中国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理想与科学探索精神;三是白鳍豚这种世界珍稀动物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我想,这个故事里至少可以呈现和表达这几层主题。它们不仅都是正能量的文学题材,也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励志价值的当代中国故事。
    庞 滟:读过您其他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诗性化语言从容优雅风格,而《追寻》这部小说的叙事笔调满含着忧伤、无奈甚至悲愤,您这种风格转换缘于哪些因素?您这部长篇是现实题材的非虚构小说吗?
    徐 鲁:我觉得唯有如此的叙事风格的转换,才能见出这部小说所蕴含的呐喊与呼唤:救救白鳍豚,救救母亲河长江。我写的是虚构小说,不是纪实性质的报告文学。虽然不可能完全不反映一点中国白鳍豚保护和研究的过程、现状和成就,但说实话,这并非是我写这个小说的目的。我只是借助这个题材作为叙事主体。作为一个作家,我并没有资格和专业背景,去对中国白鳍豚保护和研究做出评价和判断。那可能需要一部真实的、全面的反映中国白鳍豚保护和研究的报告文学,去完成这个评价和判断。小说具有一定的“纪实”色彩。小说里的刘俊、徐教授、皮埃尔,这几位科学家,都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当然,即使是有人物原型,我也做了大量的虚构,不能与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我认为,我写的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不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当然,更不是幻想的童话。我想把小说写得“好看”一点,写得故事性强一点,因此在构思故事时,有意让一些人物互相发生关联,否则这几条叙事线索就永远无法交叉或连通,形不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框架。我把一些人物的成长和生活背景放在洞庭湖边,所以就有意地增加了一些属于地域文化风情的情节。我尽力让这些元素为讲述故事和人物的成长与性格服务,使故事细节变得丰盈和水灵一些。每个人都在“追寻”梦想,“在拯救宝贵的白鳍豚之前,也许,更需要拯救和救赎,是人类自身。”生活在洞庭湖畔的老艄公罗老爹、少年柳伢子、女教师王小月、柳伢子的妈妈玉娥等,他们对乡土的守望与依恋,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追寻,也都随着故事一一呈现。
    庞 滟:《追寻》是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铭记乡愁珍爱家园的深情呼唤,是一部“为时代立传”的力作。跳出了书写儿童的狭窄藩篱,而向小读者输送了家国情怀、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扩大了儿童文学的题材范围。这是一部“主题出版”的作品吧,您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有哪些情结?
    徐 鲁:只要一打开电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先给自己播放起一个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就是那首《追寻》:拂去岁月厚厚的风尘,敞开心的世界记忆的闸门,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卷,引领着我默默地前行。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追寻那永远属于我们的那份无悔和忠贞……我苦苦追寻那人世间的大爱无疆、大道无垠……”这是我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自始至终萦绕在心中的情结。我试图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和诗性的语言,为小读者们讲述白鳍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和濒临灭绝的命运波折,展现三代科学家在长江和洞庭湖一带追寻、保护“水中国宝”,献身祖国生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而艰辛经历的家国情怀、无怨无悔的理想精神。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追寻”美好、幸福、希望的明天。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融入一些白鳍豚的科普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到长江、洞庭湖的自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唤醒孩子们珍爱美丽的生命、守护美丽家园的生态环保意识。
    庞 滟:请您为儿童文学创作新人分享一些写作经验吧。
    徐 鲁:关于写作经验我分享三点:一是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写。如果你想让笔下的故事有感动的力量。你就应该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写,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二是还是要走“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的老路,尽可能置身“现场”,去体验、寻找和发现鲜活的细节。现场会给你很生动的细节,是很好的一种搜集写作素材的方式。为了写贝多芬的故事,我就去了他的故乡。去看他少年时代的演奏。写莫扎特,我去了维也纳,去的时候特意留意了他房前的樱桃树,很多蜜蜂在樱桃树下翻飞,那样的现场会给你很生动的细节。三是善于想象。我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在创作的时候,这些艺术家会是怎样的状态呢?安静地,沉思的状态?还是焦躁的、疑惑的状态?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呢?如果想让你的故事生动、有趣、感人,你就需要还原和想象。总之,多阅读,享受阅读;多练笔,尽量写得有趣一些。读书多了眼界就高了,练习多了,动笔能力就强了,坚持下去,你也能读好、写好的。
    庞 滟:感谢徐鲁老师接受访谈!祝您创作丰硕,安康快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