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于少年成长中的“焰火”——访辽宁文学馆“夏天好书”入选作家李东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02 辽宁文学微报(微信公众 庞滟 参加讨论
导 读 本次2019年度“夏天好书”入选的《焰火》是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全新创作的长篇成长励志小说。作品围绕一群14岁左右的少年展开叙事,刻画了少年成长的真实事件和微妙的内心世界。同时,小说又通过美与善的书写和引领,成功展现了青春期少年心灵的“自成长”。该书谈得上是“少女的自省”,充满独特的韵味,它的底蕴是“真善美”,作者借助哈娜这个人物,写出人性中闪亮温暖的一种光芒。下面是辽宁文学馆的邀请记者就她这部小说创作历程做的精彩访谈。 嘉宾简介 李东华,女,1971年重阳节生于山东高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现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少年的荣耀》《薇拉的天空》等作品20余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李东华《焰火》 长江文艺出版社 庞 滟:祝贺您的长篇儿童小说《焰火》入选辽宁文学馆“夏天好书”评选活动,又一次成为孩子们假期中被感动的一部书籍。这部书围绕一群14岁左右的少年展开叙事刻画了少年成长的真实事件和微妙的内心世界。同时,又通过美与善的书写和引领,成功再现了青春期少年心灵的“自成长”,写出了人性的逐渐完善和对生命中美好的追逐。您能讲讲这部书的创作历程吗? 李东华:创作这部书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出版之前,请专家们审读过,也请孩子们预读过。然后我根据他们的意见,在书中做了很多修改,这是我投入感情最多的一本书,就是希望书中每一个字词,都能够对得起现实生活中的哈娜,当时她所闪耀过的像焰火一样的温暖。 庞 滟:金波老师说过,《焰火》有两种语汇,一种是哲学式的,体现在寻美、向善、求真的人性书写过程中,另一种是诗歌式的,体现在细节和心理描绘上。在阅读的过程中,那种诗意、真挚的情感的倾诉和流动,时时震撼读者的心灵。小说的故事进行中夹叙了成年后的反思,彰显成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揭示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光亮。最终,艾米通过悔悟、宽恕、救赎,找到内心的和谐,实现了青春的成长。 李东华:在《焰火》里,我写哈娜的善与美写得毫不犹豫,既因为这样的一个女孩曾在我的生命里真实地存在过,也因为随着时光的流转,数十年过去了,这美与善依旧与我的内心相伴而行,让我确信,青春年少时一个人闪闪发光的美德,像焰火一样,拥有照亮自己和他人一生的力量。这样的真善美,不是生长于虚构的桃花源,而是根植于这个辽阔的时代,成长于丰厚的现实土壤,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愈加光芒闪耀。浩荡的时代变迁、多彩的日常生活、青春期身心的瞬息万变……成长所承载的重量是真切而丰盈的,那晶莹剔透的纯净的美,是由苦乐交织的岁月淬炼出来的,不是虚幻的,便格外令人惊喜和珍惜。想让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藉由文字照亮更多人的灵魂,尤其是引领青春向光生长,这也许就是我所理解的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该有的担当。 庞 滟:读完这部小说,和金波老师同感:《焰火》浓厚地氤氲着哲学、音乐和诗的元素,激发读者在文学想象中感受声音、光亮、色彩、气氛,丰富感受力,开启关于成长的反思。这的确是一部解读成长、关爱心灵的作品。在哈娜病重时刻,她想弹德彪西的《焰火》,她说:“我最近正在学,还没有学会。啊,真想为学会《焰火》再活一辈子啊。”您这部书名的灵感是来源于这首曲子吗?您最后选定这个书名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吗? 李东华: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是一种技能教育,学校和家长总是把孩子的成绩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事实上,人只有首先去爱这个世界,他才能够有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支撑哈娜在艰辛的生活面前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我想就是她对于世界、对于生命深深的眷恋。所以选用《焰火》当书名,这既是暗示了哈娜流星一样短暂而闪亮的一生,也是对全人类生命本质的一种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我们终究会熄灭,但焰火的灰烬并不是意味着结束,一定有璀璨的精神性的东西留存了下来,照亮了其他人。所以评论家李舫女士说的:“焰火熄灭,璀璨永恒”,我想这也是我自己对《焰火》的理解。 庞 滟:童年成长,少年成长,是儿童文学、少年文学永恒的主题。《焰火》之于读者,是温和宽容的。对于嫉妒,它没有冰冷的说教,没有严厉的批判,更没有无情的打压。它蕴含我们最需要,也是日常最缺失的心理教育。它娓娓道来,用一件件温暖的小事,疏导着读者的内心,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珍贵之处,您写作的初衷有哪些? 李东华:对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一位当当网读者的留言:“果然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看的东东……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懂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世界,也一直以为没有人会认真倾听我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可是这本书不一样,它直白,却更加深刻,它替我们讲述了那些我们不愿意告诉别人但又想让别人明白的事情。”这个留言让我很开心。在小说里我引入了一个成年女性的视角,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写作会有些约定俗成的想法,那就是写给青春期孩子们看的书,其故事就应该截止在青春期。因此这本小说最后两章,写到艾米成年以后感受的两章,一开始书的责编是有争议的。但我一直觉得人的童年是无法和成年割裂开来看的。人生如果是一条河流,上游的流向、水势的大小、水质等等是一定会影响下游的,而我作为已经有了更多人生经验的写作者,我无法假装自己后来的人生感悟不存在,我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匿起来,仅仅提供一个青春期故事。我希望自己后来返观青春期的某些感悟也可以和今天的孩子共享。但最初我也不够自信,所以这本小说初稿出来后在电脑里躺了足足两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说起来《焰火》最初的命运有点多舛吧。后来出版社交给了专家们去审读,他们一致要求保留最后两章。我很感激他们对我所做的一点文学上的实验和探索所做出的支持。说到初衷,每本新作都能有点小小的自我突破,有点新鲜经验,这也许是最大的初衷吧。 庞 滟:曹文轩老师曾在这部书的序言中说:在一个轻佻、浮华、将乐趣视为基本的阅读需求,而毫不在乎作品从此沦为于浅薄的时代,李东华却是一个追求庄严和作品深度的作家。您是否在创作中考虑了一些严肃的问题? 李东华:作为一位家长,我自己的孩子刚刚进入大学,所以我对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家长,对他们的心态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我最担忧的就是家长们几乎都喜欢从自我的假想出发,而不是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比如,家长们极愿意把自己孩子认定为天才,他们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其实可能就是个普通人,他们的设想里就没有把自己孩子当个普通人去对待,因此极容易好高骛远,这种好高骛远的培养理念极可能培养出好高骛远的孩子,而我觉得人首先要能自食其力,而不是空有一身屠龙术连基本生存都解决不了。再比如,家长们对孩子们情感的萌动如临大敌,正常的男孩女孩交往也粗暴简单地当早恋扼杀掉,因为害怕耽误学习,可是等有一天发现自己孩子被“剩”下了,他们又会更焦虑着急。殊不知,男孩女孩交往这也是一种能力,我不相信他们青春期没有习得这种能力,长大了就会无师自通。所以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学习成绩。 庞 滟:《焰火》是少年成长的文学写真,是少年成长的心灵史诗。儿童文学首先应该是“文学”,其次才是“为了儿童的文学”。您对刚进入儿童文学创作的写作者有哪些建议吗? 李东华:江山代有人才出。很多年轻作家接受了比我们更好更完整的教育,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才真正是在世界儿童文学的滋养下,书写着中国故事。所以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建议。我只是觉得,现在出书门槛这么低,书又容易卖得好,所以人容易产生惰性。我想不妨换一种评价标准,不要去比谁书出得多,也不去比较谁的书卖的钱多。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你每出一本新书,是否比自己以前的写作有新的突破。 庞 滟:感谢您接受访谈,祝您笔丰,快乐安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