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群众的位置”——谈延安时期文艺体制的“非制度性”基础(2)


    注释:
    ①参见贺桂梅《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5年第2期;徐秀慧《中国知识分子革命实践的路径——从韦护形象与丁玲的瞿秋白论谈起》,《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②参见李陀《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今天》1993年第3期;李晨《〈在医院中〉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
    ③参见吴敏《宝塔山下交响乐——20世纪40年代前后延安的文化组织与文学社团》中《总序》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其角色的界定。
    ④《努力开展文艺运动》,《解放日报》1941年8月3日,转引自孙晓忠、高明编《延安乡村建设资料》(三),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7页。
    ⑤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按时间推测是与整风的大环境相关,不完全是针对周扬、萧军的争论。《解放日报》的改组是在1942年3月11日开始酝酿讨论,4月1日正式改版。1941年9月所召开的加强团结的座谈会,是在《解放日报》改组之前,按其中“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提法看,推测与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即9月政治局会议有关),其中毛泽东的发言中提到一条,“在延安的学校中,在文化人中,都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参考陈晋《毛泽东的文艺生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页。
    ⑥1938年5月23日,应徐懋庸请求,毛泽东会见徐懋庸时,谈了关于两个口号的6点意见。参见徐懋庸《我和毛主席的一些接触》,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⑦这并不是说军队的官兵之间、部队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存在问题,1940年整风期间,军队与地方的关系是整风的重点,1948年的整风工作是以“有文化的军队”作为重点,这里想强调的是军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中国革命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军队对于其他的阶级、群众团体是有着示范性的作用的。
    ⑧有关文协这一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参考杨洪承《“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缘起及意义》,见段从学《“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⑨参见丁玲西站团期间接受的记者访问。
    ⑩参考《把文化工作推进一步》(1942年3月25日《解放日报》),其中对于文化人的界定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文化界的人士是和前线的战士一样,同样地艰苦地奋斗”;其二,“文化运动不仅仅推动着抗战,并且也有助于建国……如果没有全国各地到来的科学技术人才,文艺家、社会科学者,以及其他文化人士与知识分子的努力参加,是不可能获得现有的成绩的”。孙晓忠、高明编《延安乡村建设资料》(三),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1941年10月18日,毛泽东又同朱德、王稼祥、叶剑英致电刘少奇、陈毅,建议从苏北、安徽各根据地招收知识青年到延安学习,指出:“因西安交通被国民党严密封锁,知识分子来源已断,不但抗大三分校教育行将停顿,即军委机关及留守兵团亦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补充。提议由苏北以至安徽各根据地招政治纯洁、体格强健、有中学程度之知识青年六百至一千人来延,不分男女,经你们初步审查之后,即可组织成队,经华北分批送达此间,如有熟练工人及技术人才更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第333—334页。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子平.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丁玲的《在医院中》及其他[M]//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杨.“右”与“左”的辩证法:再谈打开“延安文艺”的正确方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8).
    [4]李洁非.枪杆子,笔杆子——1940年代前后延安的新景观[J].南方文坛,2003(3).
    [5]吴敏.宝塔山下交响乐——20世纪40年代前后延安的文化组织与文学社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6]艾青.尊重作家,理解作家——为《文艺》百期纪念而写[N].解放日报,1942-3-11.
    [7]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M].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
    [8]周扬.与赵浩生谈历史功过[J].新文学史料,1979(2).
    [9]胡乔木.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韦君宜.韦君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2]艾克思.延安文艺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13]陈云.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M]//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15]成仿吾.半年来的陕北公学[M]//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6]张闻天.论待人接物的问题[M]//张闻天文集:第2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17]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