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批评史上,钱中文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因为他早先就是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起家的,后来逐步从俄苏文论过渡到文学理论本体的探讨,后来他又回过头从...
摘要: 近七十年来,对“文学”的定义随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变动中的阶段性样态。这一流变呈现为从“反映论“审美论”到当下的“审美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20世纪50年代至8...
摘要:“诗心”一词在中国古代罕见作为一个诗论范畴出现和使用过,但《诗纬》中有“诗者,天地之心也”的说法。《诗纬》的说法其实不是“诗心”概念的表述,也不是表示“诗在...
内容提要:中国文学有着气象恢宏的历史开篇,先秦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发源,而是一种决定性的历史突破。早期中国文学实现了从口语到笔语、从民间到宫廷、从文学到经典、从英雄...
内容提要:立足于“国学视野”与“大文论观”,可实现中国传统文论命题“诗可以怨”研究在文字、文化、文学三个向度上的新拓展。“怨”是“诗可以怨”命题的“题眼”,故从文...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有关原创的言说不断增殖,进入21世纪以后,上述筹划开始落实为具体的理论建构。根据现有理论中的诸多话语资源,本文试图将...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有关原创的言说不断增殖,进入21世纪以后,上述筹划开始落实为具体的理论建构。根据现有理论中的诸多话语资源,本文试图将...
摘要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一个观点。本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述,把它引入国内并引发国内学界,特别是比...
摘 要: 中国文艺的阐释路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只能发生在一个文化场域中的共同在场,在共同在场中,形成默契与共识,而阐释就发生在这种默契与共识之中;在文化熏陶中形成的...
摘 要: 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人民”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观念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