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明“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沿途》(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延续了第一部《幸存者》中三个“脚碰脚”的上海知青谢平、向少文和李爽的叙事脉络,文学地图由“文革”结束向改革开放年代铺设。谢平三人离开大上海到大西北卡拉库里荒漠,投身屯垦戍边。十多年下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了磨砺,也经历了伤痛。十几年的知青岁月之后,中国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年届三十的他们是回城还是继续留在农场?而不管去向哪里,是保留往日纯真看世界还是在物欲横流中被改变?《沿途》把书中人物放到时代急转弯的炉火上去锻打,去展开对人性的勘探。陆天明说,他写过知青题材,写过反腐题材,写过革命历史题材——一直坚持跟踪当代巨大而剧烈的现实生活变迁;而在艺术形式上搞过纯文学实验的探索,也深深涉足过最大众、最通俗的影视创作。但他一直有个无法摆脱的心愿,那就是“为自己这一代人立传”“写下我们的一生,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读者和观众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反腐四部曲:《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反腐写作“三驾马车”(张平、周梅森、陆天明)的盛誉。反腐四部曲之后的《沿途》是为了实现那个“为自己这一代人立传”的夙愿。这部书区别于他的反腐小说系列,是作家对写作题材的全新开拓。作家要通过这部书告诉读者,中国曾经产生过那样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追求无私和崇高,一生只为报国,有终生的信仰。同时,他们也走进了新时代,并且,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碰撞。他们撞出了什么?这正是书中人物的命运和心灵轨迹。书中用墨最多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幽发微。谢平的长篇日记,以及他同那位农场前副师长老贾的“交心”,都是精彩的灵魂拷问之笔。贾副师长有功劳却又因“女人问题”被降职。谢平接近他,观察他,试图了解他,结合自己在被“判刑”后挖煤放羊中接触过的许多“坏人”,发现多年来那种非白即黑的思维需要过滤和反思。他给自己起的一个“半度人”的笔名引发了向少文、李爽和老贾的共鸣。“我把这类还在变的过程中、一时半会儿还没找到自己确切生存定位的人称之为半度人”,书中这几个“半度人”,是陆天明对文学中“人”的一次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