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达伟《苍山》:力透纸背的生态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24-01-26 中国青年作家报 杨海波 参加讨论

    

在祖国的边疆文学地理中,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是历代文人雅客的乌托邦,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向来崇文重教,诗书传家。在大理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创作尤为繁荣,白族青年作家李达伟一直潜心于生态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出了硕果累累的优秀生态文学作品。《苍山》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李达伟新近出版的生态散文集。全书以苍山为书写主角,共分为37章,不仅全景式地描写了苍山的自然风貌,还从民俗风情、民族信仰、文化价值与传承等维度,表达出作家对其所生活的周边环境的认识和感悟,并将其个性鲜明的才情与思考融入创作中,赋予了滇西地区生态散文厚重而精致的独特魅力。

苍山,又称为点苍山或灵鹫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要山峰,由19座从北至南的山峰构成,从北到南依次是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这些山峰的平均海拔大约是4000米。其中,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度为4122米,并且有古老的冰川遗迹,峰顶一年四季都有积雪覆盖。山峰之间流淌着18条溪流,它们在山间飞溅,穿越森林,唱着颂扬苍山的赞歌,自西部流向东部,最终汇入洱海。毫无疑问,苍山作为滇西地区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无论对于全球生态的存续而言,还是对全国的生态建设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脆弱的,需要得到关心和爱护。作家李达伟以敏锐的文学眼光和深切的现实关怀抵达苍山的生态危机,予以苍山浓墨重彩、力透纸背的生态书写。正如《苍山》封面上写道:“我像往常一样,经常透过窗口望着苍山”,“整个冬天,我都在苍山中到处行走”,“冬天的行走,就像是为了看到苍山世界的枯索,看到苍山中溪流的变小,看到许多木叶的脱落,也是为了看到世界在缓慢中的新生”。可见,他试图通过文学表达来唤醒现代人对自然的爱护之心。

李达伟的创作扎根于滇西大地,深入挖掘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物,并从中获得启发,赋予了自身的文学创作和对生态问题的文学表达更多的可能性与独特性,其中蕴含着对苍山深沉的礼赞之意和忧患之意。他将现实与艺术,民俗文化与传承融为一体,立体表现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使其作品别具一格,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气韵。

在第一章,他开篇就表达出对苍山中生命的关注,“他目睹着众多的生命退入苍山”,一句话就将他整个冬天在苍山中的所见所思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趣味和思考,具有很好的阅读效果。全章对他走访了苍山下的城市和村庄作了客观的描写,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考,他不畏途中的艰辛,坚持步行至苍山的每个角落。当他发现苍山中一些独特的存在,由此联想到自己本土民族文化中《一掌雪》的故事,比如在黑色笔记本部分,他看见一个去苍山背雪的老人,认为老人像一首寓言诗的存在。而老人背雪到集市上卖是为了帮那些内心喧闹与迷茫的人解除一些忧虑。后来,老人退入苍山的黄昏和雪中,雪又回到了苍山之上,他用诗意的语言向人们传达人与自然之间惺惺相惜,共生共息的观念。此外,书中的每个章节里,都有对本土民俗风情的书写与解读,比如本主文化、民间雕刻艺术、刺绣艺术、祭祀活动、民族史诗与歌谣、古戏台等,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一些人的信仰与坚守。

李达伟的创作既表达出了对苍山的生态关怀,又具有个性鲜明的文学性。读完《苍山》,你会发现他深受西方自然主义思想,以及生态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作品蕴含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本性,营造人与自然、世间万物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现代生态意识。比如在第三章中,他想起恩师纳张元跟他说过的话,由此受到启发,他明白在进入苍山时生命是最重要的,必然要把目光放在人身上,放在生命之上。“一些人将要出现,一些生命将要出现”,他写祭师和诗人,写他们与苍山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身处世事中的人生与命运,仿佛只有进入苍山人们才能在亲近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不断地将自己从现代精神困境中解救出来。

在第八章中,“鹰在打盹,或者鹰也成了沉思者”,一只鹰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思考情态,鹰像是作家眼中的另一个自己,这与白族对自然的崇拜密切相关。白族先民认为万物皆有灵魂,不难看出这种观念传承至今,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自然的关怀。“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当下最需要的同样是‘重建与大地之间的感情’(语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作家阅读了大量经典的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作品,感同身受的同时,意识到进入苍山后有必要写下些什么,是为苍山而书写,更是为那些即将逝去的人生和命运书写。

在第十章中,“他意识到在苍山中的很多时间里,自己进入的就是时间无比缓慢的维度,只有慢下来,世界的细节才会展示给他”,作家开始缓慢地观察苍山,接近自然,暂时与现代文明疏离,从而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如果借助文学之眼来看那个夜晚的话,那于自己又将是一个旷古的夜,我曾经用旷古形容过那条大河的黄昏与落日”,作家眼中的苍山多少带有文学色彩,他在苍山遇到的那些人和事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抵达命运的辽阔,并在他的心灵形成一道风景。

李达伟的创作呼吁人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实践的同时,追求生态平衡的价值取向,他尝试对如何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社会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行了合理的设想。他以恢宏壮阔的生态视野,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洞幽烛微。在第十五章中,“当它们从苍山中流淌出来,汇入现代文明之后,它们开始变得很相似,它们成了一条河流,最终汇入洱海中”,电站的修建会改变溪流,因此作家在不断地行走中捕捉着苍山中每条溪流独特的声音,他相信每条溪流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当他听到那些声音,就像听到内心的回响。

在第十六章结尾部分,“在那样的时间丛林中,我们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或者当时的生存状态与思想状态是什么样子?一片森林,真是一面镜子,一面能照见历史和人性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时间的荒诞和粗暴,我们也看到了内心深处无法驱除的欲念,一些平凡小人物被时间的洪流与漩涡卷裹着的无奈与卑微”,作家在对过去的生态环境与当下生态环境做出思考,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积极践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在最后一页,“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持续观察世界的眼睛,即便冬天很快就会过去,那种持续观察的热情,并不会因此而彻底消失,那些浓重的黑色中,有着类似永恒的光的东西,就像落在山顶的雪所释放出来的光。”作家用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思考,我们生于万物之间,该如何走出自身的精神困境?或许是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关系。否则,当我们只注重物质欲望去破坏生态环境,在将来的某一天势必会为此付出代价。人的精神生态建立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我们爱护好当下的生态环境,才能生活在一个美丽宜居的环境中,进而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升幸福感。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这是生态文学最生动的哲学表达。对于从小生活在苍山脚下的作家李达伟来说,他主动成为一个生态问题的忧患者、思索者,并以生态散文作家的身份和深切的目光守望苍山,对近年来苍山的生态现状做了长期的田野调查,亲身体验了苍山范围内生态环境的变化。他试图以苍山中的一块岩石或一条溪流的眼光和心境来感知世界、人生、命运,呼唤现代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再次重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作家的这份书写恰如对苍山最诚挚的礼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