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留子的孤独:运动中的细节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文学报 谢志强 参加讨论

    

孤独,是文学表现的母题,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加西亚·马尔克斯终其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探讨各种形态的孤独。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幕克聚焦“呼愁”,那是东方式的孤独,中国的刘亮程则感到“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日本作家黑井千次也写了孤独,其短篇小说《来客》写了丧夫独居的老太婆,与孤独为伴,而小小说《老太婆和自行车》也写了独居的老太婆,同为写老太婆的孤独,可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处理细节的方式各异,由此,显示出小小说的独特性。

我一直期待黑井千次中文版小小说集《来自星星的一通话》,之前仅看过《世界文学》1992年刊出的《黑井千次小小说十篇》(陈喜儒译)。王蒙称赞《幸福的夜晚》,还为此写了评论。铁凝偏爱《小偷的留言》,而她第一次提起《小偷的留言》,是在浙江作家节的“西湖论剑”讲坛上,第二次是她谈小说创作。铁凝曾与黑井千次有过面对面的交流,问起为何会写出这样的小小说,黑井千次答:是对日本现代化都市的发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小偷出入自由。他写出了都市的“喜剧”,均为都市的“孤独”。黑井千次擅长将“非现实搬进日常生活”,不过,他的小小说写实,采取陌生化的方式写日常的孤独。

黑井千次曾三次访华,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头十年的变化。1983年,他第一次访问中国,陪同他的译者陈喜儒疑惑黑井千次的发现:一位中年妇女的唇膏以及中国的布鞋。黑井千次看见了同行者看不出的细微之处,这就是有洞察力的小说家的过人之处。怎么看就会怎么写。黑井千次小小说十篇,则是配合他第三次访华选译的作品。

我曾以《关于小小说作品的背景》一文,鉴赏过黑井千次的《小偷的留言》。那是有洁癖的雅盗,却写出了被偷者失恋的孤独。孤独也有谱系,那么多作家写过了孤独,黑井千次怎么能写出新意?而且是老人的孤独。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的繁荣,日本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老太婆和自行车》,上了年纪、独居生活的主人公留子,去街角倒垃圾时,发现靠在墙上的没有支架的自行车,她的孤独寂寞投射到自行车上,过了五天,自行车还孤零零地靠在那儿,老太婆自语:太可惜,它可比我年轻多了。于是,老太婆与自行车形成了一种互为映照的关系。趁没人,她会握握车把,按按车铃,她开始了行动:清扫自行车周围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对自行自行车产生了感情:不是人,而是车。她的孤独渐次呈现。仿佛一起衰老:日晒雨淋,自行车渐渐衰败。

关于自行车,是老太婆的发现,同时,不也是作家的发现吗?我已知道黑井千次访华时对中国城市细节的观察,同样,他对日本都市的观察,也安置在小说的细微之处。

黑井千次放空了自行车的来路。仅通过老太婆的念头点了一笔:这辆车是不是谁偷来扔在这里的?却不去深究。因为,现在都市日常发生的“小事”,不可琢磨,但对孤寡的老太婆来说,是“大事”,自行车的出现,减缓了她的孤独。

记得是在本世纪初,我放弃了九成新的自行车,因为,“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帕慕克小说的书名),会让我骑车走神。我将自行车放到最为繁华的商场门前的自行车停放处,不锁;下班时,我弯到商场门口,自行车已经被推走,我欣慰了,仿佛有好人家领走了它,不致在露天过夜。现在,我依然以步代车,想到《老太婆与自行车》,我就会意地笑,超越国界,仿佛就是我的那辆自行车。

自从出现了自行车,老太婆的日常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改变。有意味的是,《老太婆与自行车》中,老太婆的情感在递增,自行车的零件在递减。车座、后架、前轮、后轮、凳子、紧板、车把渐次消失,被人卸、拔、取,最后,菱形钢管也消失了——并没写是什么人拿走了它们。可见老太婆孤独的程度——她有意避人,只与车交流。

车就这样消失了——放车的地方出现了空,老太婆的心里也“空”了。她仍然习惯了清扫,这行动引发了发现:墙根下剩下“锈得像干枯的果实似的车铃”。这个果实的比喻,为结尾的梦留下了伏笔。

我们常说老小孩,人老了,心灵回归童年。我倒是认定,黑井千次的心里住着一个小孩。作家要有童心,这一点,跟人物留子一致。写孤独,往往会冷漠、失望,但是,黑井千次写出了温暖,希望。

艾丽丝·门罗有一个创作的秘密,注重人物怎么做。她认为,做什么是故事,怎么做是人物。我也有同感,所谓新意、独特,均由人物“怎么做”来呈现。

黑井千次小说里的老太婆留子的独特性在于,怎么做——采取了小孩的行动,在小院的角落里挖了个坑,垫上一片柿树叶,埋进了车铃。于是,当夜,留子做了一个童话般的梦。梦里发生了奇迹,但做梦的老太婆并不惊奇,仿佛是童年的生活:钻出了芽,瞬间长成一棵比她还高的树,枝上挂满了闪着银光的车铃,“在风中发出了叮铃叮铃的清脆响声”。

无中生有。这是以轻抵重的写法,却又紧贴人物。整篇小说,一千余字,贴着人物运动中的细节写,在老太婆与自行车的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实与虚,无与有,增与减,变化微妙。我听见那个车铃的回响,孤独的老太婆就这样活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