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蒋彩虹:乡土中国的真诚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23-02-05 荆州日报 蒋彩虹 参加讨论

    关键词:《花鼓》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圣地,家族,则让我们知道来处。有人说,一部家族史,就是民族史。
    《花鼓》有原型,林静芝有我姑妈的人生,聚缘泰是我家族的牌号,日本人入侵江汉平原,一小股就住在我家祖屋,清朝最后一名状元蒋立镛的纪念碑,就立在我家祖屋台基后。有关我姑妈的家世,我从小就从父母的交谈中得知。多年以后,当她坎坷的人生因为我的表弟有了一个重大改变的时候,童年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个声音不断地呼唤我,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
    《花鼓》最早开篇在鲁院,2012年春天,鲁院阳光和煦,在现代文学馆院子里,玉兰花开得正艳,我这个一直从事散文创作的写作者,在聆听老师们的讲座后突然发现,授课的作家和大学博导大部分都在讲小说,我像个乡下姑娘站在一群城里人中格格不入。
    我回了趟家,跟家人说起心中的困惑,家人说:“不如写姑妈吧。”一盏油灯的灯芯被轻轻拨亮,那是姑妈家中的豆油灯,长出灯花时,用剪子剪一下,就亮堂一些。
    好,就是这个素材。
    我一开篇就收不住笔了,一晚上我写了5800字,在电脑上敲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心中有画面不断闪现。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个19岁的新寡女子逃回娘家,又被捉了回来。可我写到27000字后,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失眠,整夜,连续三天。
    我决定停下写作,尽管有编剧等着与我交流。我需要采访,需要了解民国风俗,需要去挖掘生活中一些闪亮的给人以激励以希望以向善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一定是建立在一个人对于苦难的直面与豁达上的,它应给予人以启迪和思考。
    离开鲁院后,采访、阅读,我断断续续写到10万字时,2017年,迎来了湖北省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的招标,当《花鼓》进入20部重点扶持项目之列时,我这个从没写过长篇小说的作者还如做梦一般。我的老师杨彬教授问我:“你写的是非遗素材,我愿意带你,你愿意吗?”我的内心涌起一阵感激的热流。
    写作这10年,我两次到深圳、五次到乡村田间地头和花鼓剧团采访,不放过一个与花鼓有关的艺人和观看演出的机会。数次采访使我看到“乡土中国”的基层社会形态。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乡土性是本土中国的典型特征之一。以“乡土中国”为表现对象的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我坚信这种采访与写作是有意义的。
    以长篇小说来呈现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一种表演,是记录。在这种写作中,我常常想到灵魂这个过去很少想到的东西,一个在沮丧、屈辱、绝望中的人的灵魂,它是需要修复的。即使是一个底层的、没有读过书的、普通的农妇,她也是需要抚慰的,这是个人生命的原始体验,在那些孤独痛苦的极端时刻,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我想到了花鼓戏,“看病不吃药,只要听沈三的哟哎哟”,这句俗语表达的是家乡百姓对花鼓戏的痴迷与喜爱。
    我的思路豁然开朗。当我记满两大本采访笔记后,作品的框架终于清晰起来。
    传统民间习俗以及在江汉平原上演绎的人间情仇,建构出一个人文精神世界,这是一份人间温暖,直达人性的隐秘深处。
    我期待《花鼓》对于每一个在命运转折时期痛苦不堪悲观绝望的个体,都能获得一种抚慰,一种力量,一种坚强,甚至是一种救赎。
    【作者简介:蒋彩虹,女,湖北天门人,社会科学研究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学员,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大师写作班学员。原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副调研员,现为荆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散见《中国作家》《清明》《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已出版《趟过岁月的河流》《倾听心灵心天籁》《欲说还休》《上善之恋》《治水将军文伏波》等6部文学专著。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