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杨丹丹:借父亲失踪事件恢复小说想象力

http://www.newdu.com 2022-05-05 同代人(微信公众号) 杨丹丹 参加讨论

    关键词:韩松落
    韩松落的小说《我父亲的奇想之屋》完全颠覆了我的阅读经验,使我的审美阐释能力显得苍白而尴尬,阅读小说变成了一场智力游戏,很显然我成为最后的输家。但输家也有复盘的权利,在复盘中看清小说设下的重重机关、迷雾,以及它的真实面相和意图。
    小说讲述了“我”、许丽虎和小亮的父亲失踪的故事。父亲失踪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并非是新鲜故事,但小说却赋予这个常规故事以离奇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不同时空、毫无瓜葛的三个人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经历,外祖父都是生意人,父亲和母亲意外相遇并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他们9岁的时候父亲留下一份信后失踪,而且失踪的时间是平行的,各自相差12年;父亲们在失踪前都带他们进入过类似“约翰·弗莱彻之屋”的空间,但神奇的空间无法确认和复现。而且,小说始终没有交代父亲们集体失踪的缘由,甚至消隐了父亲们失踪的线索,无论读者怎样扒开小说的各种细节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也无法改变父亲失踪成为一桩悬案的事实。小说为何要如此叙述,是展现作者编制故事的能力,还是以此挑逗读者的智力,抑或是另有意旨?
    事实上,当我们试图解开父亲失踪的谜团时,我们就已经背离了小说叙事初衷。父亲失踪事件根本就是作者虚构之物,小说根本就没有在故事中放置答案。或者说,韩松落借用父亲失踪事件对小说的价值功能进行了重构。从晚清的“小说界革命”开始,小说就被纳入启蒙民智和构建现代中国之列,由此小说背负了太多的沉重之物,不断变换的各种宏大话语让小说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和能力,虽有先锋文学这样的“越轨”行为,但也是瞬间的灵光乍现,旋即熄灭。如何恢复小说的想象力成为一道世纪难题。韩松落的方法是在小说中依靠想象力开辟和搭建现实世界之外的异度空间,这个空间中没有历史延续、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祛除了任何现代价值意义,想在小说中寻找某种话语指涉的努力是徒劳的。异度空间带来现实边界重组的同时,也使小说卸下了现实世界捆绑在身上的各种沉重束缚。父亲们的失踪事件没有隐藏任何秘密和拒绝承担任何价值意义,事件本质就是想象力的接续游戏。可以说,想象力延续了小说内在的鲜活性,使小说变得轻盈和自由,恢复了小说的原初面貌和世界存在本真:小说就是用语言搭建一座奇想的房子,世界万物一切皆为语言呈现的视觉诡计和空相。
    既然小说召回了想象力的翅膀,韩松落就可以进行一场畅快的文体实验。志怪、传奇、神话、街头谣传、历史口述、科玄想象被植入小说叙事,与小说形成互文。同时,音乐的节奏、韵律和迷狂也被融入小说叙事中。但韩松落的小说文体建构与一般意义上先锋文学单纯的形式主义实验不同,韩松落不是以颠覆和解构传统小说文体为目的,而是在保留故事完整和情节连续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体因素。也就是说,读者仍然可以在小说中感受故事本身带来的生命经验、精神伦理和审美愉悦。2021年,杨庆祥教授和王尧教授曾在文艺界发起“小说革命”的讨论,认为小说革命的前提是作家的自我革命,即作家小说观的革新。韩松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去重新建构小说,并在观念和文体上延伸,这也是这一代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