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拳心》:书写中国拳击史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22-04-07 中国作家网 张乐朋 参加讨论

    关键词:《拳心》 拳击史
    春节过后收到的第一本书是《拳心》,作者是女作家薛喜君,鲁院2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时的同学。《拳心》是她撰写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纪实作品,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在《拳心》的序文称《拳心》“是第一本写中国拳击历史的书。书中公正地客观地阐述了以张传良教练为代表的中国拳击人攀登高峰的艰辛历程。”《拳心》是为中国拳击队总教练张传良立传,通过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拳击教练的人生路,见证中国拳击史从弱到强在世界拳坛摘金夺银的辉煌历史。
    实话实说,开读《拳心》之前我对拳击尤其是中国拳击所知极少,偶尔从电视上看几眼,也纯粹是看打架凑热闹,不过泰森、霍利菲尔德还是知道的,中国拳击运动员就知道一位邹市明,因为他是中国拳击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还记得他鼻青脸肿接受采访的镜头。读了《拳心》才知道邹市明的教练是张传良,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
    张传良的成长很有传奇色彩,他父亲是普通工人,张传良二十几岁跟随父母从东北到了贵州高原,支援国家三线建设。这种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似曾相识——太像《人世间》里的周家了,周父周志刚也是从东北到西南大三线工作。可见时代的烙印打在张传良身上。张传良的成功,极具中国特色,中国人讲究悟性,张传良的悟性极高,从武术教练到拳击教练,无师自通。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善于提高,兼备智勇,这可以说就是一条成功之道。先带穷困的贵州省队拿下全国冠军,然后带领中国队冲出亚洲夺取世界冠军,这些辉煌的成绩背后,张传良是怎么努力和付出,薛喜君都做了深入的采写——“队员的成绩验证了他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可以一言以蔽之,训练大师名不虚传。
    举世瞩目的人物要有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拳心》里可以看到张传良取得的一系列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国拳击还处在徘徊期,贵州拳击队就冲出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教练,于是张传良就成为人们口口相传有特殊训练手段的传奇教练。”“在没有省运会的贵州,他带领拳击队取得42块金牌。”作为本书的读者,我觉得张传良最了不起的成绩还是造就了邹市明,让中国拳击队走向世界,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用铁拳征服世界啊,啥叫响当当硬邦邦的,啥叫耀武扬威,就是这。《拳心》里的有关故事情节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阅读期待,就像作者所言:“如果说邹市明是一位伟大的拳击手,张传良就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书中写了张传良如何结合邹市明的个人条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训练办法,迅速提升邹市明的力量和速度。没有张传良的发现栽培和因材施教式的科学训练,就没有邹市明的成功。
    有个故事情节,说2003年七一,拳击队到遵义参观学习,张传良给邹市明请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不久参加泰国世锦赛,“邹市明戴着毛主席像章一路高歌猛进,……勇夺48kg级亚军,实现了中国拳击在世锦赛上奖牌零的突破。”“从2003年至2012年,每逢世界大赛前,师徒俩必去革命圣地——遵义会议旧址,他们不仅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革命的勇气和信心,还要请一枚毛主席像章。”这也是一个无独有偶的情节,让我想起了拳王泰森右臂上纹着的毛主席头像。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的两名自行车运动员也戴着毛主席纪念章夺冠。就我个人的理解,他们的想法可能也和张传良邹市明一样,把毛主席像章当成激励斗志和战无不胜的精神象征了,这个情节很有些传奇色彩,也是文中的精彩之笔。
    《拳心》里讲张传良执教国家拳击队时敢破敢立的一个故事,讲到总局领导到训练基地视察调研,问张传良“很多项目出早操,我听说拳击队不出早操,为什么?”张传良的回答不唯上而唯科学,不搞形式主义而讲求实效,他提出“练得苦不如练得对,练得多不如练到位”的科学训练观,结果“那位领导感慨地说,中国拳击一定不会只局限于第三名,因为中国出来一个张传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个故事特别令人反思,在中国的任何一家单位,唯命是从、讨喜领导的干部太多,而雅量清醒如这位新官的领导太少,而张传良这样的人才就更少见了。这是《拳心》反映出来的一个社会现实,也是一个溢出的价值。我相信张传良教练的执教环境一定是好的,运动员的成绩说明一切。
    作为读者我还是好奇心居多,爱看书中的那些小故事,比如写张传良带队到某小国集训,该国教练小觑中国队,说他们只是国家二队。张传良不卑不亢地说,我们是来学习的,是三队。这个对话乍看是笑话,笑完却令人沉思。张传良的这番话也有机趣,带有战术性幽默,算是藏锋不露,先礼后兵,因为后面的情节才有意思:运动员们上场比赛时,张传良指导场上队员转守为攻克敌取胜,这才算老虎发威,张传良用了孙子兵法的伐谋术,知己知彼,兵不厌诈。就这一节也足以反映出张传良教练的头脑和肚量,能屈能伸的大将风度,讲究战略战术的专业精神,而非常人想像的武术教头或赳赳武夫。
    《拳心》正文的最后一章是“征战东京:旌旗猎猎”。《拳心》的序写于东京奥运会之前,崔大林在书序末段提到“东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不知道中国拳击队是否能再次攀登高峰,能否实现中国女子拳击队零的突破,男队能否再创佳绩。我不想做预测,也不想给他压力。因为我知道张传良是好样的,他的队员也是好样的。”为此我特意上网找了一条相关的消息:“新华社东京(2021年)8月8日电(记者谭畅)随着李倩在决赛中告负,中国拳击队以两块银牌的成绩结束东京奥运会征程,连续两届未能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崔大林的预测是谨慎和科学的,因为有望夺金的女拳手未能如愿以偿。不过,胜败兵家常事,拳击比赛这种肉搏式的拼争更是难判高下,“强中更有强中手”,落败无损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正如“中国拳击队领队张传良赛后表示,教练和队员都有值得总结的地方。”特别一提的是,当时的张传良属于退休返聘,真可谓鞠躬尽瘁。
    相比于中国乒乓球、跳水和体操项目的运动员,拳击运动员的明星效应要稍微暗淡些,难为人知、难为人“脸熟”,这就需要薛喜君同学这样有挑战和担当精神的作家,来给张传良这样的见证并创造了拳击历史的老人立传,来为广大读者讲述我们中国拳击运动的光辉历史。《拳心》主要在讲述张传良的事迹,当中也有许多领导同事教练和运动员的故事,起了众星拱月的表达效果。从这些人物身上,能看到一部鲜活的中国拳击运动的成长史和发展史,历史是人创造的,邹市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还有更多的运动员,做了默默无闻的铺路石,这些人同样是创造历史的一分子。因为集纳了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拳心》的份量更显得沉甸甸的。
    开卷之前,我自问拳击运动这么专业的书怎么去写,毕竟不同于小说那样可以去合理想象和虚构,可以避实就虚。也就是说,怎样拿起(题材)来,怎样放下(作品)去,我认为这些问题非常考验作家的驾驭题材的本事。去年春夏薛喜君替《北方文学》《小说林》约稿,我们几次通话联络,记得一次她说正在南方靠海的一个训练基地采访改稿,不在大庆。她第一次说起《拳心》的创作,从她兴奋的话里能感受到她的创作激情,她谈到了对拳击的认识以及在采访中受到的感染,也谈到了写作《拳心》的抱负。在《拳心》的字里行间散落的抒情散文式的赞美讴歌的句段,就是她投注于创作的敬业和热情的经久不散的余绪,也是女性作家细腻的笔触。在读《拳心》之时,在掩卷之后,我觉得她的创作目标达到了。
    最后谈谈我对《拳心》书名的理解,一层是字面的,“拳”首先是拳击,“心”是张传良的事业心。我读出的另一层是象征:拳是力量是阳刚,心是精神是柔情,合而言之就是刚柔相济,构成一种大境界。这是我的读后感。其次,《拳心》的结构形式也比较讲究,比如每章开篇有题记,结尾有“张传良如是说”,题记起到点睛的作用,“张传良如是说”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张传良如是说”,等于是传主的独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形象更加饱满,表达更加直接和细腻,也让《拳心》的“心”字不落虚处。书里还有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构表现方面的写作技巧,限于篇幅,恕不一一罗列和分析。
    “文以载道”,《拳心》一书既载有拳击执教的科学之道,还有许多可以推而广之的人生智慧之道,后者使得《拳心》的史料价值之上的思想价值更显丰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