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岭南读碑记》 林汉筠 人生在世,最难的是“修心”。我们经常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忙得无暇思考、无暇自省,甚至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忘了在故乡深情守望的、渐渐衰老的双亲。很庆幸父母尚在时,读到林汉筠老师的《岭南读碑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1),虽然心被石碑磨出了血,但仍十分感激。 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孝是仁的基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已被后人诵读了2000多年,孝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收集本书的散文《母亲的可园》记叙了张敬修为奉养母亲、体现孝道,用时14年建造可园的故事。一个枭雄,用一颗孝心,将自己生生磨练成了“建筑大师”。可堂、可楼、可轩、可亭、邀山阁、问花小院、博溪渔隐……张敬修的笔墨点亮了可园,托起了母亲慈祥的笑。我想,母亲的笑容里一定溢满了“有子如此,夫复何求”的满足吧。 林汉筠以带母亲游园为线索,将母亲的谆谆教诲流诸于笔端,将渗入血脉的追思之情跃然于纸上。母亲重病回湘前,“因司机上错了路口,车子从可园门口打了个拐”,让母亲得以看可园最后一眼。这一眼或许饱含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不舍,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无限留恋吧。“一个青衫男人跪在床前,端着药碗,轻轻吹着勺里的药汤,一勺勺送到眼睛微张的老人嘴边”,我猜想,这幅“伺母图”除了在碑文里徐徐展开外,也深深地刻进了作者、以及无数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子女心中吧……求之,不得。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离开家乡已17年。小时立志出乡关,只为改变穷困的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发奋苦读,毅然决然“飞”向外面的世界,直至定居在近2000公里外的第二故乡。终日忙于工作,忙于生活,以至于差点忘了故乡的父母也会渐渐老去,忘了他们不会永远站小屋角里在那里等我……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伺母图”里少了“母亲”,让人情何以堪?我的心,被这方“孝”石,磨出了一个洞,隐隐作痛。 林汉筠把一个个孝的故事,很自然地嵌入一篇篇散文。让“孝”随着历史上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读者心中流淌。我想,人类关于孝的情感应该是相通的吧。 《印在石头上的芳香》里,感受着民族英雄关天培丧母的悲痛,林则徐、邓廷桢两人抚摸着《延龄瑞菊图》,不禁想起自己的老母亲,忍不住挥毫泼墨,各主动题诗一首。题下的是诗,流淌的就是对自己母亲无限的爱恋。 诗人惠特曼有句名言“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千年的家祭》里,母亲眺望出外求学的儿子,汗水、泪水让石头“结痂”,石头也被母亲磨出了背痕,可惜儿子归来时母亲已不在。每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父母,都应该得到最真诚的善待。村民被儿子每年拜祭的举动感动,于是就有了全村集体拜祭“母亲石”仪式。 在这里,作家笔锋一转,记述远赴老家湘西南为母亲八十庆寿场景。岭南的朋友纷纷为老人题诗作画,老人的寿宴成了一次书画展。儿子不负多年的教诲,已然成才。我想,那一刻,作家的母亲一定与张静修的母亲一样开心。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应该如何尽孝?是每个星期打一次电话,是今年回家过年,还是想方设法……?我深深地思索着。 “人要在事上练”,我们的“心”也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磨”。《岭南读碑记》是一部通过解读碑文呈现东莞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散文集。书中收录的20块石碑碑文里,除了关于孝道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忠、义等儒家文化的优秀历史故事。读之,涤心境,磨心性。不信,你读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