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张畅:渴望贴地飞行

http://www.newdu.com 2022-03-05 《青年文学》 张畅 参加讨论

    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而言,过度谈论自己的作品都是危险的。那将会打破原本苦心营造的叙事者视角,被迫跳脱出写作者的身份,用第三只眼审视自我。这种审视与其说是必经的历练,不如说是一种自负,有可能会让不明真相的读者不小心窥探到幕布后面的故事。
    如果说小说创作类似一场盛大且相当真实的表演,那么创作谈则像是亲自把舞台拆开给人看。试想,假如一个笃信眼见为实的观众,亲眼目睹了戏中人散场后的嬉笑打闹、后台堆叠在地上的演员服装、场景转换时凌乱的脚步,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挫败心理。
    在这一点上,我极为赞同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碎片》一书中所讲的:“我相信作者不应该再对他的作品做重要补充:我认为一本书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有机体,本身就包含对所有问题的答复。”毕竟,创作者把一篇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摆脱它,而不是成为它的囚徒”。
    我一向欣赏那种诚实的、贴近生活的写作,比如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的《流俗地》、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南极》、中国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这类小说不需要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没有刻意选择机巧的形式或风格,它们就像流水一样自然,而作品中每个人物微小命运的转角却危机四伏,一如我们细碎无常的人生。
    所以在写作时,我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渴望贴地飞行,希望能无限接近理想中的创作。二〇一八年,我完成了《我们的庸常生活》这部短篇集里十二篇小说的创作,其中的作品大多和家庭生活有关,发掘的主题也是人的关系,比如夫妻、恋人、母子、母女等等。在这部小说集从签约到出版的漫长时间里,我一边焦心地等待,一边开始寻找新的创作方向。
    二〇一九年,我刚从报社离职,结束了疲惫不堪的记者生涯,但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热情还未散去。在查证这些事件走向的过程中,我想试着去了解:身处事件旋涡中心的人是怎样应对的?他们做出了哪些选择?有哪些细节影响了事件的走向?一系列的巧合,最终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些人的命运?
    《今天得好好过》即取材于一则社会新闻,丈夫失手将妻子推下高楼之后,一直说服自己她是失足坠落的。这种意念太过强烈,甚至改写了他的记忆,让他无比确信这个自己编造的现实,甚至一度瞒过了警方的测谎。《出逃》是我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在居家隔离中人的感官经验发生改变,感知中的时间和空间逐渐扭曲和变形。我在极为苦闷的时刻,试图在小说中搭建起一个出口,透一口气。
    王安忆在《小说六讲》中讲:“我必须有一个强大、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文字世界,才能抵抗当时所处的这个灰暗、让人打不起精神、平淡无意义的世界,这可能就是我们写小说的人的内心驱使。”是啊,小说中的人物在一番兜兜转转过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可是,一切都已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