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美育视角下的中学绘本阅读的途径和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2-03-05 文艺报 叶地凤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儒家重视礼乐教化,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指出,孔子育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将美作为人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实现人性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进而建立了现代美育理论。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基本原则,并对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民美育、终身美育,中国美育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早期的洞穴壁画采用画面讲故事开始,图画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精神成长。1658年在纽伦堡出版的夸美纽斯的《可见的世界》,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本绘本。几百年来,绘本作为讲故事的视觉艺术,图像与文字、线条与感觉、颜色与情绪、细节与心理……融合了概念、插图、设计与制作的好绘本构成的艺术画廊,不仅仅是孩子,也让所有人领悟感知了艺术美的力量。美国学者芭芭拉·贝德在《美国绘本:从诺亚方舟到内心的野兽》中谈到,文本是文字,是插画,也是所有的设计。绘本既是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构成一种社会、文化及历史事件。最近这几年,图画书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后现代现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新鲜感,激发了人们对于语言符号的创造性认知。这些都是用绘本来进行美育的重要原因。
    “情感陶冶”以情动人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文字。人类用语言表达感觉世界中的一切现实存在,也包括无可感觉的无形观念,但总有一些感受是语言无法忠实地再现和表达的。只有依靠语言,人类才能交流、沟通,然而语言并非万能,在人类需要表达的范围里,还存在着另外一些内容和状态,他们非语言所能表达却又非要表达不可。人类情感的丰富、矛盾和交叉的复杂性,使得艺术应运而生。语言能使我们认识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同我们自身的关系,而艺术则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绘本就是一种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一片叶子落下来》借助绘本中的图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树叶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从绿色的叶子到边缘渐渐变黄,到整片叶子变黄变红或变紫,最后从树上落下来。通过这样一片叶子的一幅幅摄影作品构成一本绘本,来表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感受生与死,也体会生命的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这些感受,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比单纯用语言来表述,感动的力量来得深沉蕴藉,更直达人心,也更回味无穷。
    “形象之美”以美示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是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眼睛作为视觉,观看是其与生俱来的能力。摄影、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和传播,以不同的视觉形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和改变我们观看世界和体验生活的方式,绘本独特的风格和自身强烈的特性在文字图像化上脱颖而出。图像与文字相比较的直观、感性、具象使得图像在表意和传播信息上更容易被人理解,绝大部分绘本中图画与文字这两个表意手段之间互相依赖、相互共存的关系,也使得绘本具备了易读性的特质。美国绘本大师色色拉库尼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绘本中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其认为“图画书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在两者图文互补式叙述的互文中,图像与文字两者有机结合造就的语境和意境圈的完整文本,对于读者的接受心理或是阅读习惯都给予了有利因素。这样也直接影响到在文学课堂使用绘本,既不用占用大片时间,学生还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文学触动,带来更多的阅读思考,更多元的审美体验。
    绘本《极地重生》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队员探险南极遇险,在恶劣环境下奋力求生成功脱险的事迹。相比于叙事,作者为想要了解这次探险的人奉上了一次迷人的图画解说:前后环衬上的南极岛上及海洋的冰川冰凌,翻页组成的茫茫大海和三艘小小逃生船、冰山,金黄色的雪橇狗船桅杆家具等。彩铅画出来的丰富美丽的细节,加上以纹理布料和优质纸张进行的质感设计,用具体生动的画作帮助理解文字意境。小读者阅读这些绘本,能够丰富审美阅读体验,提升视觉素养。
    “图画之美”以图助意
    阅读任何一篇相对专业的说明性文字时,图画的呈现能更加直观、帮助人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在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中,都会面对这些不了解的原理和知识。合理地使用绘本作为学习支架,弥补文本空白,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理解文本。语文教材中的《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介绍画作描绘的现实内容,展现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最后谈到画作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具备欣赏美术画作的素养,可能也没能亲自看过任何摹本。而绘本《清明上河图》和《汴京的一天》,分别是原作的缩本绘本和欣赏绘本,既配有原作画面,还有大量介绍如何欣赏的知识说明。把它们作为教学支架,学生通过欣赏绘本,就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感受。《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建天坛》《建长城》等绘本对北京建筑和文化的介绍,《一条大河》对黄河流域的地理、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介绍,《北纬36度线》上一个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与它们各自不同的习俗的呈现,以及《大峡谷》《一座岛的600万年》《万有引力》《穿越寒武纪珊瑚礁》《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等对自然万象的探索,还有《蝉》《喀伦坡之狼》《一粒种子的旅行》《如果把银河系装进盘子里》等绘本作品对动植物、人类世界、天体自然、能源人口等问题化繁为简的讲解,可以说,世界有多大,绘本的触角就有多远。
    “想象之美”以写育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谈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初中生的思维向抽象和理性转变,教师选择适当难度和内涵的绘本设计写作课堂,引导他们发现和表达,在建构绘本意义的同时建构自己的思想世界。日常作文教学中,想象性作文成为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绘本里丰富的细节呈现就成为了很好的教学支架。无字书《不可思议的旅行》用图画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进入另一个国度的一场激动人心的历险。从独木舟到热气球到宇宙飞船,从翡翠般的热带森林到哥特式建筑到教堂,从东方的日本宫灯和凤凰到西方的金字塔古堡,上天入地环游世界收获友情回归亲情……画面细节丰富,场景衔接自然流畅,原本静态的图画仿佛电影一般充满了动感,情节推进更是扣人心弦。学生根据作者构筑的纷繁无比的异域世界拓展写作成文,有了可供依凭的图像和路径,减轻了写作畏难情绪,写起来格外顺畅。绘本释放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仿和参照的写作框架,又没有写作模式化的掣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
    在美育视角下能够看出,中学绘本具有培养想象和联想力的诸多优势,诸如画面的图像细节、图与图之间的衔接和故事本身等。阅读大量优质绘本,既不需要占用大块时间,又能丰富学生积累,充盈精神世界,不断冲击思考,让学生在写作时产生更多触动,激发更多的灵感。绘本将讲故事、说道理,展现实境、激发想象等融合在语文教学当中,使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了语文课堂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审美教育美好而有力的途径和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