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是成长回望,也是生活礼赞 简评安武林儿童诗集《灯塔之光》

http://www.newdu.com 2021-12-17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是成长回望,也是生活礼赞
    简评安武林儿童诗集《灯塔之光》
     
    2021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让七月后的每一天都变得不同凡响、意蕴悠长。特别的日子里,各行各业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景仰、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而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选择以童诗向党献礼、向时代致敬。这是诗人所特有方式。一切都是因为“诗并不是随便任何一种讲述,而是特别的讲述,它首先引出了对我们所讨论以及日常语言中关涉的一切的敞开。”它“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纯真的。”(马丁•海德格尔)在笔者看来,这种以童诗之“纯真”讲述致敬伟大的党、致敬时代的做法不仅新颖、独特,而且也颇具意义。
     
    具体说,就是在这本题为《灯塔之光》的儿童诗集中,诗人通过儿童诗这一“特别讲述”,使“语言提供了人处在敞开之中的最大可能性”,即立足当下对童年记忆的全方位回溯、开掘,以及面对成长语境的深入敞开和多维表达。
     
    通观整本诗集,41首儿童诗全部以乡土回望的忆态视角展开,并参照童年生活内容分为“我爱北京天安门”“荷花塘”“白杨礼赞”“小院儿里的树”“雪纷飞”“我还记得你”等六个小辑。诗集所涉情感主题涵盖了乡野风貌、民俗风情、读书生活、童年游戏、亲情体验、成长感悟等诸多层面。在诗人笔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夏县埝掌镇埝掌村的村镇风貌、乡俗人情如山水画卷一点点展开,也如黑白电影一帧帧闪过,特定时代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素朴而醇厚,丰盈又生动。其中沉潜着诗人历久弥新的童年体验,闪烁着生活甘润绵长的原初滋味。所有这些,细究起来,主要是通过“写实和想象、叙事并抒情、现时与记忆”三者之间的相融、互证而体现的。
    首先是写实和想象的交融,这让童年旧事借飞扬的思维映现出别样神采。
     
    从写法上看,《灯塔之光》有意规避了献礼诗所常用的历史宏大叙事和现实“红色抒怀”,而是另辟蹊径,以“个体生活体验”和“童年日常记忆”为核心呈现物质生活相对贫瘠时代里乡村童年别样的丰富与精彩。这其中,童年写实的文字如同恍若隔世、略显斑驳的黑白影像,映现着属于特定时代的生活投影、纷繁记忆;而基于记忆重构的历史想象则像照亮寰宇的满天星光,弥散着源自情感记忆的童年渴望、生命热忱。也正是这种写实融合想象的复合表达,使那些记忆里尘封已久的童年往事如同岁月深处的湖泊,清风徐来、波光粼粼,显出了澄澈而清醇的模样。比如,在《我爱北京天安门》中,诗人在讲述了土炕、苇席、亲人环绕的家庭朗诵环境后,笔锋一转,联想跳宕开去——小村的夜晚安安静静/只有笔尖在作业本上悄悄地穿行/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像是童话里小精灵的身影……如果这属于记忆还原的场景写实,那么接下来的诗句就是不折不扣的情感升温和思维跨越了:也许我在搭一个积木的城/小小的城/神圣的城/梦想的城/金碧辉煌的城。在这里,诗歌意涵从记忆层面的生活场景复现,到思维视角的复合意象铸造,不仅充分体示了诗歌语言表达的“敞开性”“形而上”特点,而且也适时彰显了生活与诗歌之间的审美艺术转换过程。
     
    其次是叙事并抒情叠合,这使得童年记忆在情感浸润下熠熠生辉、珠圆玉润。
     
    《灯塔之光》名为献礼诗,实际上抒写的都是童年体验。这些童年生活看似写实性很强,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心灵深处珍存已久的情感镜像。《白杨礼赞》中,“像两排威武雄壮的士兵/像两排高大挺拔的天兵天将/村子中心的一条主干道/白杨树威风凛凛地守在两旁……”一系列关于白杨树物象实景的平实描述之后,诗歌意脉陡然凌空而起——“粗壮的白杨树/高大的白杨树/守护者小村的安宁/守护者小促进村的梦想……”其实,这才是诗人致敬童年、献礼生活的核心,是童年记忆之于生命成长的真正意义所在。还比如,叙事诗《夜晚巡逻》这样开篇:“戴着红领巾/扛着红缨枪/一二一,一二一/我们排着队,去夏夜的麦场/圆我们的英雄梦……”当极富时代色彩的乡村童年场景一点点拉拉开帷幕后,别开生面的精神扮演游戏演绎出这样的结局——“一场神圣的、崇高的行动无疾而终/想做小英雄的梦想像青龙河的流水一样/生生不息,浩浩荡荡……”这里,诗人写出的不仅是特定时代的童年游戏,更是乡村童年精神生活的共通性。类似的诗篇在《灯塔之光》中还有不少。足见,在安武林致敬时代和生活的文字里,叙事指向的是乡村童年的自我剖解,而抒情则是回望童年的心灵歌唱。
     
    最后,现时和记忆的交错不仅赋予生活以纵深感,而且还写出了童年之于成年的深刻影响。
     
    郁达夫先生曾说,文学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中国古典文论也有“知人论世”的传统。作为当代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安武林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感受、体验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变迁。这些,在《灯塔之光》中都化为记忆回溯后的心灵歌唱。作为献礼之作,整体而言,这些诗作的题旨意涵、审美趣味是多元的——既是回望童年,也是怀念故乡,更是感恩生活。这里既有一代人的乡村记忆、童年体验,也有一个时代的生活印记、精神风貌。而基于这样的“献礼”基调,诗集中时代的剪影和童年的回响就显得格外清晰而明亮:成为小村人“快乐殿堂”,“把整个村庄带进甜蜜梦境”的“露天影院”(《露天影院》);“声音永远年轻”,“如同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宽容一样/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在我们的耳畔轰鸣”的校园钟声(《钟》);“放飞梦想”,引领乡村孩子城市梦想的村口的小河桥(《小河桥》);还有“柴老师教会我们的,一直在校园上空回荡的那首歌”(《有一首歌》)……所有这些记忆里的片段都如同满天星斗,因了现实生活的幸福比照而在新时代的歌声里,在驻足回望的眼神中,光焰灼灼,熠熠生辉。这一点正如诗集尾篇所写“我站在高高的土坡上/向我的小村眺望/看不见炊烟袅袅/却听见唢呐声声/那是儿时的伙伴正把幸福的生活歌唱。”这样一种反哺童年、回望来路的歌吟,其所昭示的,不仅是时代赋予生活的新异面貌,更是乡村童年在时代大潮中的明亮轨迹、灿烂方向。
     
    论说至此,不禁想到了童年记忆、生活体验与诗歌“特别讲述”之间的密切关联。
     
    关于诗歌的形、意关系,清人吴乔曾有“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皆变”(《答方季野诗文》)的经典性论述。这段话的意思是,从生活之意到诗歌之形,类似于由稻谷到美酒的酿造,或从水汽到彩虹的升腾。其中所融合的,不仅有情感的激活、锻造,更有思维的催化、重铸。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则是想象。如果说,写实是生活的画笔,那么想象就是心灵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深邃和辽远,看到了生命的斑斓与神奇,看到了平淡背面的辉煌,看到了粗粝当中的诗意。总之,因为想象,凡俗的生活展现出了绰约风姿,琐屑的记忆显露出了明艳样貌。以此参照,《灯塔之光》中的诸多诗篇都体现了诗人记忆翩飞后的情感印记和思维闪光——《小喇叭节目》中,“有限广播的匣子里响起”的“那是童年一道奇异的彩虹/每天都开在小村的上空/每天都在小院里久久喧响,久久回荡……《老游戏》中,“许许多多的老游戏/像遗落的麦穗儿一样,遗落在岁月的风沙里/它比读过的课本深刻多了/每一种游戏里,都有深深的人生哲理……
     
    确实,上述这些,都可谓“写实和想象、叙事并抒情、现时与记忆”相互融合、交织的特别讲述,这种讲述就像一道神奇的弧光,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白两色的童年风景照得五彩纷呈、通体透亮。
     
    
    《灯塔之光》作者 安武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21年7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李学斌
    责编:武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