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王质《问北雁赋》,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册,第2792页。 [2] 王质《问北雁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93页。 [3] 毕沅等著《续资治通鉴》卷一三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8册,第3688页。 [4] 黄公度《和戎国之福赋》,《宋代辞赋全编》,第3册,第1564页。 [5] 参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190页。当然这种偏激的文化中心主义并不能反映华夷之辨的全部内涵,孟子主张“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主张“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荀子·王制》)这里的“四海”,当然包括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这种以华化夷、德绥四海的思想其实是华夷之辨的主调,像唐太宗、朱元璋这样的雄主,在面对复杂的民族矛盾时,均能够做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资治通鉴》卷一九二,武德九年九月);“朕既为天下主,华夷之间,姓氏虽异,抚宁如一”,“一视同仁”(《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冬十月丁条),这也是他们才能够建立起多民族的强大国家的因素之一。 [6] 楼钥《攻媿集·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 [7] 叶适《廷对》,《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册,第84页。 [8] 倪朴《环堵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959页。 [9] 李石《章华台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468页。 [10]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卷七五《戊午谠议序》,《朱子全书》(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4册,第3618页。 [11] 李曾伯《闻雁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87-2788页。 [12] 李伯曾在《代上郑制置》所表现的对复仇的无奈,与此赋同调:“念二百年之天下,中限华夷;顾八千里之坤维,外临京洛。帐中之席未暖,塞上之毡已寒。诵旌旗色,鼓角声,犬羊之魄顿褫;对草木风,关山月,貔貅之胆益张。惟义故可以伸《春秋》攘狄之功,惟静故可以得《大易》制动之理。人心所以悦于扶杖一见之顷,士气所以张于挟纩片言之间。难得之机,不容以发。是以善觇势者,知其有成功乎!某昔有志焉,今无能矣。扬州一梦,桃李犹荣;楚户三霜,萍蓬可笑。不谓摇落栖迟之晚岁,复遇贤明忠厚之主人。剑遂重弹,屐不觉折。舟分一楫,中流可避于波涛;屋耸万间,半夜不忧于风雨。”(《可斋杂藁》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79册,第238-239页) [13] 郑思肖《心史·杂文》。郑思肖《心史》之真伪是学术界关于南宋末期文献聚讼的焦点之一。主真者从作品与时代史实和学术等多方面的关联立论;主伪者比较过硬的证据就是该书发现的戏剧性让人疑窦丛生,尤其是沉入井中之盛书铁函可以三四百年不坏,这有违常理。目前宋代文学研究界多偏向于承认其真实性。我们认为,在明王朝国之将亡的时局之下,出于宣扬气节的目的,当时人或许编造了该书的发现过程,甚或书中也有当时人的文字阑入,但是这不妨碍该书的真实性,本文所引该书文献,其与南宋末期的学术与文学局面互相发明,深相契合,因此,本文采取学界较普遍的观点,在没有新的、过硬的证据的情况下,认可此书是宋元之际的作品。 [14] 郑思肖《泣秋赋》,《宋代辞赋全编》,第2册,第981-982页。 [15]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三《正始》,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71页。 [16] 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册,第1052页。 [17] 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全宋文》,第360册,第58页。 [18]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八,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45页。 [19] 郝经《时务》,《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册,第259页。 [20] 郝经《上宋主陈请归国万言书》,《全元文》,第4册,第134-135页。按:南宋就灭亡之后,南北两朝对立的政治局面消失了,南方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能够像北方儒者那样,以变通务实的眼光来看待华夷之辨,如家铉翁评论元好问《中州集》曰:“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盛矣哉,元子之为此名也!广矣哉,元子之用心也!夫生于中原,而视九州四海之人物,犹吾同国之人;生于数十百年后,而视数十百年前人物,犹吾生并世之人。片言一善,残编佚诗,搜访惟恐其不能尽,余于是知元子胸怀卓荦,过人远甚。彼小智自私者,同室藩篱,一家尔汝,视元子之宏度伟识,溟悻下风矣。”(《元文类》卷三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67册,第476页) [21] 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全宋文》,第360册,第56-59页。 [22] 如李纲在《论与夷狄同事》中说:“夷狄之性,贪婪无厌,不顾信义,可以威服,难以恩结。既借其力,与之图事,则必有轻中国之心;情实既露,为彼所料,则必有窥中国之志。奉之过情,则启其贪;不满其意,则易生衅。此所以必为患者,其事势然也。古者戎狄荒服,其来则坐诸门外,使舌人体委与之,不使知馨香嘉味,而况竭中国之货财珍异以赂之,欲借其力而结其心哉?悲夫!谋之不臧,宜后王之深戒。”(《全宋文》,第172册,第135页) [23]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卷三〇《答汪尚书甲申十月二十二日》,《朱子全书》(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册,第1299页。 [24] 真德秀《使还上殿札子 甲戌二月一日》,《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6页。 [25] 魏了翁《进故事论夷狄叛服无常力图自治之实》,《全宋文》,第310册,第251页。 [26] 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3页。 [27] 正如方大琮所指出的:“嗟乎!中国尊安,道统嗣续,此岂非天地之本心乎?至其往来升降之不齐,离合去就之靡定,虽天地不能自必,况于人乎?虽然,圣人所以斡旋造化者,固亦有道矣。中国夷狄相与角立于世,异端正学其较胜负不少相下,圣人凝然在上,以身挽之,修立人道以正天下,其卫甚固,其具甚密,以此定天下之势,而使之不得自为转移也。”“后世之夷狄未始不可驯,异端未始不可化,上之人不能以一身持天下之势,而听其所至,其纲维统摄之具疏漏而不周,至使狙公稷下之流皆得以鼓簧一世,蛮居种食之人亦得以抗衡上国。此其人至卑且陋也,何足以关存亡之数?一得其隙,而天地为之失其常经者数十世,亦足以悲后世维持之无力也。”(方大琮《一统天地之常经论》,《全宋文》,第322册,第211-212页) [28] 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3页。 [29] 此曲见《仁山文集》卷二,吴师道跋云:“宋季为相者曾聘先生馆中,先生以奇策干之,不果用而去。先生感激旧知,后为赋此。辞旨悲慨,音节高古,真奇作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799页)。 [30] 真德秀《送南平江守序》,《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八,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01页。 [31] 王禹偁《后土庙琼花诗?序》,《小畜集》卷一一,《四部丛刊》本。 [32]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1-322页。 [33] 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三,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13页。 [34] 张昌言《琼花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17-2719页。 [35] 吴宗旦《琼花赋跋》,《全宋文》,第259册,第160页。 [36] 陈景沂《全芳备祖序》,《全宋文》,第343册,第292页。 [37] 李丑父《天妃庙记》,《全宋文》,第336册,第399页。 [38]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561页。 [39] 当然,梅花的比德方面的意义不是南宋以后在受到重视,而只是说其彰显品格的特点蔚然成风。北宋的文同就说过:“梅独以静艳寒香,占深林,出幽境。当万木未竞华侈之时,寥然孤芳,闲澹简洁,重为恬爽清旷之士所矜赏。”(文同《赏梅唱和诗序》,《丹渊集》卷二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6册,第706页) [40] 周紫芝《双梅阁记》,《全宋文》,第162册,第275页。 [41]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六,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册,第616页。 [42] 姜特立《跋陈宰<梅花赋>》,《全宋文》,第224册,第3页。 [43] 王铚《早梅花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07-2708页 [44] 李处权《梅花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692页。 [45] 舒邦佐《雪岸藂梅发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17页。 [46] 吴龙翰《古梅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07-2708页。 [47] 曹彦约《湖庄创立本末与后溪刘左史书》,《全宋文》,第293册,第17页。 [48] 姚勉《胡氏双清堂记》,《全宋文》,第352册,第86页。 [49] 舒岳祥《篆畦诗序》,《全宋文》,第353册,第9页。 [50] 周紫芝《双梅阁记》,《全宋文》,第162册,第275页。 [51] 张栻《南楼记》,《张栻集》,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2册,第589页。 [52] 幸元龙《天台陈侯牧斋记》,《全宋文》,第303册,第408页。 [53] 姚勉《赋梅楼上梁文》,《全宋文》,第352册,第198-199页。 [54] 刘学箕《爱说》,《全宋文》,第300册,第398页。 [55] 郑域《桂氏东园记》,《全宋文》,第285册,第12页。 [56] 姚勉《三友轩说》,《全宋文》,第352册,第60-61页。 [57] 徐经孙《三友轩铭》,《全宋文》,第334册,第144页。 [58] 牟巘《谢竹所岁寒图》,《全宋文》,第355册,第400页。 [59] 李石《红梅阁赋》,《宋代辞赋全编》,第4册,第2092页。 [60] 刘学箕《画壁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357页。 [61] 富伟《松竹梅赋》,《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715-2716页。 (原文责任编辑 刘京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