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破土与升腾

http://www.newdu.com 2021-09-22 文学报 习习 参加讨论

    关键词:习习
    仿佛时间漫漶而过
    这是我完成的第一部人物传记,书名《区炳文传》,区炳文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位灯饰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从第一次采访到最后定稿,用了3年4个月。
    我对非虚构文字有些偏爱,每完成一篇,内心都很充实。
    非虚构文字,所呈现的定然高于素材,定然不是彼时彼刻的所闻所见,而是创作出来的此时此刻,是经由审视沉淀过滤思考过的内容。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一旦进入他人的生活和时间,创作者的追求、耐心、修养和内心的宏阔度就开始显现。非虚构不是为了非虚构而非虚构,而是为了在非虚构中聚合和提升出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长达几小时的由外国摄影大师拍摄的黑白纪录片《中国》,《中国》表达的不止这位摄影大师眼睛里的中国,还有他用镜头思考过的中国。
    说实话,起初,我不认为写好一部人物传记有多困难。传纪最需融入。切实进入采访阶段,我立刻觉出了三方面的严重阻隔:空间、方言、行业。
    区炳文生活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每次从兰州出发,几乎穿过大半个中国。凌晨四点多赶往离市区70多公里外的机场,等飞机,到广州,再乘车到古镇,时间已是黄昏。返程亦然,以至于写完这本书,我得了严重的乘飞机畏难症。地理差异导致了严重的身体不适。记得我在东莞一家电子厂和一位打工妹在工厂宿舍住了半个多月,夜夜咳嗽,无法安睡。第一次到古镇亦如此,特别到深夜,咳嗽到要呕吐。不开空调大汗淋漓,开了又受不了,就这样成夜折腾。
    之外,方言不通给采访带来了巨大困难,这是之前没有预见到的。在飞机上鸟瞰,西北的黄土大山荒冢般密集,快到南方沿海,则河流纵横。我暗自想,在北方,是山阻隔出了方言,而在南方,每条大河大概就是每支南方话语产生的渊源。采访区炳文时,从起初完全需要人翻译,到最后,可以无需他人帮忙,只要区炳文看到我懵懂的眼神,立刻在一摞白纸上用铅笔写出关键词,我们即可达成交流。尽管如此,不得不说,这影响了文字表达的质感。比如在西北,我特别欣悦于听方言,很多词语无可替代,摆在纸上,便活色生香。写这本书起初,读别人帮忙翻译的采访素材时,我深感遗憾和懊恼。好在通过执意地追问,在写作某些内容时,总算尽可能地用到我认为比较原生的话语。
    之前,工业领域和民营企业于我而言完全陌生,采访时,很多说法和名词听起来陌生而深奥。我于是不得不把视野尽可能地扎入所要进入的行业,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发展史,以及缔造和壮大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
    这一切,造成的结果,创作就像掘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体力。我从来没有如此艰辛地完成过这样的十几万字。但我发现,上面所言的几个阻隔和疏离,从另一个角度反而有益于写作。因为时空的间隔和距离,我得以远远地观察、理解和认识;因为方言的阻隔和对写作的延缓,可以让我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搜阅、沉入、反诘。很多时候,我处在不动笔的状态,处在琢磨的状态。为了抵制倦怠,我的另外一样投入,就是在三年多时间里,阅读了一批自己喜欢的书,这真是额外的收获。
    就人物传记而言,关于作者和被表达者之间的融通,我想直言,我不相信没有经历过岁月积淀的人——物理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的积淀——能读懂之前完全和自己陌生的另一个人的大半生。如若没有相叠的时代背景,如若没有心心相惜的情感投入,如若不随时随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如若不能够俯仰其间认真思索,我不信能写出好的人物传记。因此,仅用三年多,写出一个人的近七十年,对文学创作而言,已经是太奢侈了。
    非虚构不是为了非虚构而非虚构,而是为了在非虚构中聚合和提升出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
    我有缘由这本书作为一个切口,回环、沉入,并尽可能地在高处审视这段重要的变革史,也因而让我再次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复杂的命运境遇。
    在采访和创作期间,在与主人公及其家人和外围同事朋友的接触中,我的内心发生着悄悄的嬗变。随着走近区炳文、走进他的历史、走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宏大长河,我发现我的思路和决心越加靠近文学的内核。而且,对传记文体的陌生反而让我在表达上不受羁绊。
    通过这本书,我完成了一个自己可遇而不可求的艰难工程,它抑或可以被形而上地看作一个作家的使命和责任——书写和记录一位民营企业家披荆斩棘的创业史、书写一个名叫古镇的珠三角小镇的令世人惊叹的华丽变身史、书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恢弘历史。欣慰的是,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我从这段宏厚的历史里披肝沥胆地走了一遭。所以,每一位有缘读到这本书的读者,读到的不光是一个叫区炳文的企业家几十年的拼搏史,还会看到造就他个人史的一段精彩广阔的中国历史。
    作家怎能不通过实实在在的创作进行历练?我感受到自己文风的微妙改变,似乎与这本书脱不开关系。人到半途后,所想所思已远远大于所闻所见,而这些扎根在土壤里的东西,需要更加稳妥有力的表达。那些曾经看似优美的轻盈和诗意,它们需要下沉、再下沉。
    一个作家不会平白无故地遭际一部人物传记,一部人物传记的创作,定然会给一个作家带来前所没有的滋养,比如时间感、命运感、时代感、家国感……
    感谢这本书的书写,让我在生命层面,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感受着自己所经历的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后的一个不可复制的大时代。借由这本书的写作,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民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让我看到如此亲切的一批人,如何从草根破土、升腾和飞翔。他们作为中国民众中小小的一份子,却能展示一段宏大的历史。我有缘由这本书作为一个切口,回环、沉入,并尽可能地在高处审视这段重要的变革史,也因而让我再次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复杂的命运境遇。
    的确,当创作完这本书,我感觉,时间仿佛漫漶而过。完稿后盛夏的一个雨后的傍晚,我看着面前流淌的黄河,落日熔金,又一次想起孔子老先生的话:逝者如斯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