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王松 《人中黄》 在我脑子里,经常会翻腾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勾着连着的,往往由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再由另一个问题想到下一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总会时不时冒出来,一是关于感恩,一是关于中医和中药,还一个是天津人说话的口音。显然,这三个问题都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但把它们放一起就有意思了,彼此不光不勾着连着,干脆说就是没任何关系,单摆浮搁,“十三不靠”,谁跟谁都不挨着。但也就是这“不挨着”,却让这三个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 先说“感恩”。 中国人有个传统,叫“知恩图报”,我们的先人为强调这一点,不惜要求更高,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依据,正所谓,“不懂报恩,那还叫人吗?”可是问题来了,报恩,是就受恩一方而言,施恩者未必图报。但是,他的后人就不一定了,也许觉得,既然自己的先人施恩于彼,那么受恩者无论怎样报以涌泉,就算报以瀑布也理所应当。这时,施恩与报恩的关系也就拧巴了。 再说中医和中药。 西医是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的,满打满算也就几百年。那么我们的先人,在这成千上万年里是怎么过来的?当然是靠中医中药。这在今天看来就有些匪夷所思。我们今天看中医,吃中药,叫“调理”,而先人却要靠这治病,调理和治病,显然是两回事。现在的人生病,还不要说是什么要命的大病,有几个敢只看中医吃中药?就算有,一般也是已到了“死马当活马医”的地步才肯认头。反过来说,中医中药就真的这么不靠谱儿吗?倘果真如此,老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我们的先人,祖祖辈辈靠着中医中药也过来了,尽管平均寿命不像现在这样长,但也都活得好好儿的。那么,今天的中医中药,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中药,问题又出在哪儿呢?只凭一句“今天人的体质发生了变化”——比如,耐药性,似乎说服不了人。 第三个问题是天津人的口音。 也许很多模仿天津人说话的人并没意识到,您就是学得再像,哪怕字正腔圆,也不可能真像,是不是天津人还是一耳朵就能听出来。为什么?这里有一个根本原因,天津人说话,口音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或者再说一句好懂的,是性格的外化。口音就像唱歌,可以模仿,而骨子里的性格是胎里带的,一落草儿就这样,这是没法儿模仿的。 也许,就因为这三个一直缠绕的问题,才缠出了这篇《人中黄》。 所以,感谢《中篇小说选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