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跃动的半岛 ——“泛价值写作”下胶东散文的坚守和突围

http://www.newdu.com 2021-07-07 今日牟平 焦红军 参加讨论

    关键词:胶东散文
    胶东,是一个区别于行政区划的地理概念。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六余郡。胶东地区设立胶东郡,治所即墨(在今平度市东南,莱西市西南方),这是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第一个以胶东命名的行政建置。历史上的胶东通常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地区,今包含烟、威、青三地,语言为胶辽官话。
    一、不得不说的民间底层散文写作
    之所以提出民间底层的话语写作,是相对于体制内、宏大叙事和精英文化、高大上等状态而提出的概念,民间、底层的特征就是感性、浑浊、向下、基础、庞大、不确定、草根。
    纵观胶东散文群体的底层写作,其基本面貌和特点就是:底层写,写底层。
    底层写。2010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其后的《出梁庄记——梁庄在中国》两部非虚构散文,以及2015年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都是来自于以学者、专家、知识界自上而下的俯视而诞生。作为底层文学爱好者、散文写作者的一员,至今仍在革命老区临朐某建筑工地打工的王金健,他以个人经验为写作个案,写出了非虚构散文《嫂子》,为我们揭开了一些在农村还不为别人所了解和熟知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现实。文章中嫂子命运中的幸与不幸,都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写底层。来自青岛多年在乡镇行政机关工作的史新文笔老辣,《傻弟老杰》将一个农村里的小人物,一个在现代文学人物长廊里几乎不被注意到的灵魂,如实地写出来了。好的散文,会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我们暂时忘记人生的孤独,让我们在俗世不断下坠的灵魂,呈现出一抹乳黄色神性的光晕。
    散文《轧伙》是胶东散文作家牟民的新作。文章再现了农村二叔作为一个普通人守护爱情、不离不弃、危难之中见真情的高风亮节和人性的闪光,演绎出一曲《心会跟爱一起走》的农村爱情故事大片。
    从王金健的《嫂子》到史新的《傻弟老杰》到牟民的《轧伙》,可以看出在以“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为导向的非虚构散文创作理念下,这些来自底层写作的写作者不畏强手、激扬文字、勇于开拓的精神与风貌。
    胶东散文的底层写作颜色斑杂,有农民、工人、个体经营者甚至是无业者,也有冲出底层、跃居上流的企业创业者、社会成功者。姜花的作品《19年前我17岁》用精彩的文字去祭奠逝去的时光、青春、爱情与过往,为我们呈现出不一般的感人文字。
    个体私营业主王文忠的随笔《关外散记》,是在他重走父亲工作之路的旅途中写来的,文章文字轻灵,文笔纵横,意蕴深厚,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忠兄的家学和文脉渊源来。
    于喜京是海阳一个偏远山村常年侍弄苹果的农民,早年因为腿部的一点残疾,失去了高考机会。我曾经随胶东在线寻访基层散文写作者的采访团去釆访过他。作为一个老实人,也只有在胸中的感情浓得化不开的时候,才会在孤独的深夜,拿起笔,用包苹果剩的残纸上进行一个人的倾诉。那次会面,我和于喜京聊了很多。之后,于喜京发来了他的十几篇堪称“变脸”的个人散文佳作,像《誓言》《二老孔和他的菜园子》《亮海大叔和那片杏林》系列散文作品,并被《当代散文》全文推出。
    来自青岛的基层作者王新昌的《请干部吃饭》也是一篇来自底层、自出新意的散文佳作。
    在农村人物散文题材的开拓上,于喜京、史新、王丽贤、宋文华、牟民、王新昌都做了很好的探索,慕然、姜海在城市人物散文的塑造上,笔力不减,拓宽了胶东散文人物画廊宽度与深度。
    二、冲出围城的胶东女性散文写作
    近几年,胶东女性散文写作异军突起,引起散文界和同行的日益关注。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胶东女性长期担负着古老的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之责。她们中的大多数一旦在摆脱漫长的家庭重负,冲出被世俗裹附的人生围城,再拿起笔来写作时,大多已过中年。但就是这样一群人,短短几年,占据了胶东散文的半壁江山。
    女性散文写作的意义从广义上说,是文学生命对自然生命的嵌入,同时,又是个体生命对世俗世界的疏离,这无形中也形成了从生活向创作、从小我到大我、从厅堂向世界之间跨越的巨大鸿沟,因此胶东女性散文写作,除了对于自身的要义之外,从生命的走向到时代的当下,写作也变成一种突围。胶东散文作者胡容尔的《荷华》,语言清新、甜美、独特,以文胜质,文质互参,影影绰绰地可以读出老庄、释家、禅宗的味道,从中可以看出胡容尔回溯古典,向古代散文学习,突围散文写作困境的努力。
    近几年,在胶东散文界屡获好评、崭露头角的散文作者刘郁林,她的采风之作《那山,那水,那人》,作者将文笔探向在历史进程中学习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聪明地利用生物间的生态系统和循环关系,以自然之力改造自然的安德利人和安德利这艘巨轮的掌舵者——集团董事长王安。作者文笔华丽,文辞厚重,文思烂漫,写人状物,美不胜收。
    刘小恺的《我的农民外公》,描述的是亲情之爱,感受到的是民间人性之美,文字简朴有爱,语言节制而有才情张力。
    王景贤是来自日本的华文专栏作者。她的文字,皆是来自内心生活的感受,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心灵。正所谓八方来风,开卷有益,这也正是我乐于向国内文友推介王景贤的原因。
    胶东女性散文不再是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不再是家长里短,更多的是追寻历史文化,关照现实,探求关爱生命的散文。贺宝红的《意象孔子》“撷梅兰竹菊之香,寻孔子的君子人生”,新颖别致,读来耳目一新。
    作为胶东散文新势力一员,王丽贤的《乡关何处》,出手不凡。该文语言脱俗,气韵贯通,人物分明,描述生动,美丽如斯,如堕梦境。保持独立的思考,不跟风,不从众,寻找自己写作的天空,这也是一个基层散文写作者应有的态度。
    作为冲出围城的胶东女性散文写作的范雅琳,不再关注私人化写作,目光投向更广阔天地。每一篇散文出手,都是一个新台阶。《行走在毓璜顶的秋色里》虽然为一篇游记,却能够将历史文学融为一体,机锋四出,显示出作者的思考。
    程鸿的《听丁会长谈散文》真实记录了丁会长散文创作观,又写出了丁会长的鲜明性格,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
    一列绿皮火车成为少年刘明华心中的隐喻,《火车向远方》的主题含蓄而多味,女性敏锐多感的情绪满溢字里行间。
    如何珍惜女人的芳华,不造成终生的遗憾,马蕾的《芳华》,通过对母亲和小姨爱情的描述,将答案隐含在细致的叙说中。姜雪梅的《家有暖男》用真诚书写了爱人——暖男对自己的关爱,这是来自于世俗凡人世界的真情。
    三、对现实与梦境坚守的本土写作
    散文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呈现生活、生存的真相,提升生命,提升境界,揭示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人们,生活和人生的追求与真理,以此抵制世俗物欲对心灵的物化和侵袭,弘扬传承和践行人性中的真善美。胶东散文群体中有这样一群可敬又可爱的写作人,他们在单位是中坚和精英,在生活中又保持着读书和写作的爱好和趣味,追求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纯粹与人格的独立。这部分人看事包容,做事务实,不愤世,不嫉俗,凭着对现实与梦境的坚守,进行业余文学创作,而且屡有所获。姜海、慕然、王春海、刘玉涛、王永武、王翠平、矫永生、张华荣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是胶东散文形成的新势力。
    恩格斯曾借用一位诗人的名言说:“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胶东散文新势力,年轻一代是写作的生力军、灵魂的摆渡人和时代的歌者。在胶东散文作家中,慕然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作者。作为一名主治医师的慕然,在工作的余暇写下很多散文篇什,《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是慕然在沉默一段时间之后发来的散文之作。这种散文述事要求写作者具有一定的空间视野和写作技巧。小说描写技法的运用,也是该文写作的一个可贵之处,这也正是慕然在小说与散文语言交融与跨界上新的探索。
    姜海是一个默默无闻、不求闻达、多年沉潜于散文随笔创作的中年文学爱好者。他的《书事》系列散文不仅呈现出自家面貌,而且从语言到主题到结构,都表达出作者对散文创作主题的多义性、结构的多层面、语言表现多样化的探索,将散文这种文体的自由挥写、题材剪裁的丰富多变,发挥得淋漓尽致。
    《海之夜》是一篇写海的散文,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的岳立新,从异乡人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篇独到视野的描写烟台大海的文字。这也许就是新时代散文的创新和可爱。
    《福山文学》常务副主编、烟台作家杨强的作品《黑暗中的光亮》,让我愣了半天,该篇文章文脉畅通,才能贯注,读之有一气呵成之感。
    非虚构在场性是胶东散文的特点,而扎根在一线的作者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王敬的《冰封青格里》等系列篇章便是自己援疆五个月的深刻体验。青格里的民俗风情,在作者笔下生动鲜活,这说明坚守本土一方,投身到火热生活中,散文创作才会如涌泉之水,强势而不衰。
    铿锵的一响,俺是山东人的喊声,自报家门,既亮出了题眼,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如山东人一样的性格,直爽干脆诚信,不拐弯抹角。这是王永武《俺是山东人》一文的鲜明特点。
    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秘书长刘玉涛身为画家,他的散文《老宅花季的故事》用诗意化的语言抒发在丁氏老宅里邂逅风华绝代的旗袍女子们的故事。读着你会感觉到一句句诗,带出一幅幅画面,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敬佩于画家能够安定于一隅,写出如此精短而韵味十足的文字。
    加入散文学会仅仅两年的王翠平,是一个来自基层山区乡镇的干部,以其清新的语言、婉约风格而被大家关注。她的千字文《牙山秋色》,一步一景,语言节制而音乐感十足。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体验,没有对身边物事的关心,便不会写出真实感人的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文学繁荣给人心灵启迪的年代,许多文学青年走过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心中,难以忘怀。张华荣的往事回忆文章《师范生社忆当年》,领我们一起回忆那段精彩的生活。一直到今天,当年的文学青年依然在文学的熏陶下,激情不减,投身生活,都成为不同行业的骨干,这是文学之功,文学之魅力。
    四、跃动探索争鸣的新时代散文写作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时代胶东散文的写作也和共和国的进程一样,在跃动、探索、争鸣中前进,狂飙突进,一路高歌。表现在名家名作上都有引领示范作用,名家散文写作独领风骚。
    文无定法,无论如何演变,散文要缘事随感而发,新颖活泼,言之有物,名家夏立君的《齐气与鲁风》是一篇得自胶东采风的佳作。眼前之景、历史变迁、名人轶事信手拈来,包容着巨大的信息量,读来腾飞读者的想象,在酣畅淋漓中,接受一次文化的熏陶,这体现了名家对散文创作的不拘一格。
    《怀念峻青叔叔》是名家矫健的散文力作。矫健匠心独运,采用双线结构,精要的几笔,就将峻青叔叔宽厚博大刚强仁慈的性格表现出来,把峻青叔叔定格在文学的画廊里。
    等闲不识东风面,林下清风立大家。同是怀人之文,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浓厚、深深、重重,杨悦浦先生的《胡同》则清明、淡淡、轻轻,如执之两端,有异曲同工之妙,给散文作者提供了较好的范本。文章通篇没有抒情性的语言,只用节奏的叙述和描写,无需过多渲染,大道至简,这便是画家的留白艺术。
    散文的意识流写作,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写作模式和形式。这种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散文平面写作的传统,以意识流动和全知全能的方式,来描述心理、刻画状物,推动写作的进程。
    胶东散文作者姜善香的最新作品《黑夜里才有远方》,全篇采用了这种散文意识流动的写作技巧,凸显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民间文学写作者真实的生存现状,为2020年下一个十年中国民间底层文学的进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和可参照的底层写作者的散文文本。
    高燕的《七月流火与野百合的春天》,是散文,更像一首散文诗。长句、短句、排句,搭配有致;抒情、议论、描写,兼工带写。因此,写作有时候不仅仅是看见,更有禅悟之后的一期三会与拈花微笑。
    潘倩《我的父亲母亲》出自个人的生活经历,之所以感人,从作者的文字可以看出,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感悟,可以说是: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吐蕊香!
    毋庸讳言,诞生于胶东半岛民间与底层的散文写作群体的写作者,以笔为旗、抱团集结、集体出击的背后,是他们正在试图打破沉闷坚硬、孤独的写作壁垒,突破话语被精英群体、主流文化所遮蔽的历史语境,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从乡间田野、工厂车间、学校教室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把每一个人心的孤岛,连接成群,以此完成底层述事的底层表达,这在写作愈来愈演变为公权利的当下尤其显得可贵。“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们有理由相信:站立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胶东散文写作群体,伴随着这新时代黄海岸边铿锵的潮音,必将书写出胶东儿女时代赋予的优秀篇章,这是半岛散文写作文学的跃动、弘扬地域文化的担当与彰显时代精神的使命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