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蒋在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将自己的小说当作自己的梦境来解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方式阐释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在虚构中还原作者非虚构的意识。再来一次,什么可以再来一次?时间永远变幻,永远朝前,没有事物准许重复。“再来一次”的呼吁只是人类自我欺骗的幻觉罢了。赫拉克利特的名句或许应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殊不知即使是赫拉克利特也对某种光影变幻的重叠着迷过。在他的残篇里,这句著名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上下连接的两句是:“10.64 Upon those who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 , different and ever different waters flow down.”和“10.66 We step into and we do 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 ”它们都在复述人类正踏入那条相同的河流。 这条河流,这个伟大奥秘的空间在流动中保持永恒静止。这个场域在《再来一次》中被替换成沙漠,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就是世间被容许的“他者”般的存在。只有在那里,一切才变为可能。只有在那里,一切才开始错乱。它被超乎意外地重新放置。这样的流浪正发生在“我”的故土上,又不在“我”的故土上,不然它为何干涸,为何风云变幻又永远停滞?不然它为何让“我感受到自己被驱逐,正在被无法原谅”呢。或许冥冥之中,无论是什么,这“再来一次”的欲望本就是罪恶的,但又因为是那个场域,它准许一次又一次地延续推迟我对罪恶的恐惧。 就是这样,将自己交给不可捉摸的命运,背叛和远离自己所熟知的那片土地,视而不见“母亲的憎恨”,明白不可饶恕,仍将自己化身为背叛者,进行自我流放。她是乔伊斯笔下的《伊芙琳》的另一种结局:“她(伊芙琳)已经同意出走了,离开她的家。”“在她的新家,在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情况不会像现在这样。”“她马上就要和弗兰克去开拓另一种生活……她要和他一起乘夜船离开,做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他在那里有个家在等着她。”即使做了许多准备,当命运之船停在港口的时候,伊芙琳却相信:“他要把她拖进了汪洋之中:他会把她淹死的。她用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铁栏。”而《再来一次》中的“我”,双手放开了栏杆,进入了无垠的沙漠,席卷而来的不仅仅是陌生,而且裹挟着死亡的悄然而至。写在沙漠里的关于日期的秘密、死亡的威胁与死亡的迟缓,那些不得不面对之物所引起的悔罪和痛苦最终是一场虚无。“我”和伊芙琳的结局殊途同归,所以在这条河流里的选择,踏入或是不踏入,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反复去尝试踏入那条河流,并误以为它会是同一条河流呢?既然痛苦是最终的宿命,为何我们还在追寻着它?弗洛伊德和拉康常提到的经典案例或许能够阐释。案例的开头讲述一个一岁半的孩子万般依恋他的母亲,又因听从大人的劝告,即使母亲离开他一段时间,他也从不哭闹。但是这个孩子却喜欢玩一个游戏,就是将玩具扔到屋子的各个角落里:“这个孩子有一只木质的卷轴,上面缠着一根绳子,他从未想到可以将这只卷轴拖在地板上,比如当作一辆车子拖着玩。他只是抓起系在木轴上的绳子,提起木轴然后熟练地将它扔过用毯子蒙着的、自己的小摇床的栅栏,使木轴消逝在小床里……然后又抓着绳子把木轴从小床里拖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丢失和寻回。”弗洛伊德说,孩子的行为是对本能的克制,然后通过导演一场使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对象消失不见随后又重现的游戏来补偿这一点。“这个游戏的真正目的在于,他能够高兴地看到母亲的返回。”我们将脚踏入河流,又将脚抽出河流,这个完整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痛苦和欢愉正是我们追求的。我不能说我们仅仅对痛苦着迷,因为它们几乎是和幸福切合般地缝制在一起的。新生需要经历痛苦;喜悦需要穿过痛苦;失而复得需要饱尝苦中之苦。我们相信这种痛苦是必需的,甚至相信与这种痛苦相应的是回报和幸福。我们对生、对美好的愿景在这里得以实现。踏入或者不踏入又怎么样呢?只要关于那条河流的想象存在,好像一切就都回来了,就是我们正在建筑的那个场域里,只要获得它,就是那里,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那里让“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我们的确曾在那里那样生活过,且我们将永远生活在那里。这条河流就是创作本身,就是拉康口中的“物”。 《午后,我们说了什么》,好像一个下午什么都没说,又好像说了他的一生。他是一个让“我”自惭形秽的存在,事实的确如此。一切好像都不在他的把握之中,又正因为这样,一切又恰好在他的把握之中。我可以去想象“他”的生活吗?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在他的描述里,因为酒醉睡在酒店的浴缸里,很多年后,我还是会想到浴缸依然包裹着他。他的世界不存在所谓的秩序,秩序是被颠倒的。痛苦对他来说是什么?敏感和脆弱本就不是他可以负担的,所以他对这些的回应也着实有趣,负担不了不去想即可。 那些落下又飞起的鸟群,吐在餐巾纸上又被揉在手里的核,我总觉得他是把这些年受过的伤害握在攥紧的手里了,总有一天他会张开手心给我看。但他一次都没有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吐露心扉。那些年他来家里做客,人还没到,他的外卖卤煮烤串就先被各种骑手送到我家,多得我无所适从,应接不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弄得我哭笑不得。 回想有一年元旦,他送了我一个蛋糕,上面插了个粉红色的气球,倒数时,他点上蜡烛让我许愿,还没等我靠近去吹,气球就炸了。他对这种荒谬性与反高潮事件竟然表现出异常喜悦。我想这正是他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幻故事的原因吧。 后来我知道他没有再卖洗衣液,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种类的面膜,开茶馆,开公司,拍电影,拍电视剧。他常给我发一些PDF文件,让我看看他现在着手的项目,我点开一看,在“人物小传”那一栏无一不是当红炙手可热的明星,诸多角色已确定下来,剩下的拟定演员中,也赫然写着“苗苗”。 但反过来想想,我和他或许就是电影《站直了别趴下》文明版的高文和张永武。他以他坚硬的方式存活于世间。一下子,我也弄不清怎样过好我这一生。在我为他种种叹息时,这个比喻可能恰如其分:自己家燃起来了,我还在好意地提醒邻居家的水壶已经烧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