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道德经明意》系列读书活动在上海举行

http://www.newdu.com 2021-06-15 未知 袁传志 唐诗杰 马 参加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道德经明意》系列读书活动近日在上海举行。活动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2021年5月30日晚在上海钟书阁静安店举办的《道德经明意》读书分享会;6月2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的“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6月3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比较境遇中的<道德经>意本论》讲座,该讲座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世界的哲学》系列讲座的第一讲;6月3日下午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庆知名学者学术讲座,题为《<道德经>意哲学之味》。
    一、钟书阁《道德经明意》读书会
    系列读书会从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的钟书阁开始。2021年5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教授在钟书阁作《道德经明意》的读书分享会,读书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姜丹丹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贡华南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何心鹏(Volker Heubel)副教授与现场的学者、读者们一起讨论“自然之意”的哲学玄理。
    姜丹丹教授对各位老师以及现场读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温海明教授和《道德经明意》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温海明教授分享了他写作《道德经明意》的问题意识、心路历程,并对《道德经明意》的主要内容即“意本论”以及围绕《道德经》“自然之意”所展开的“十玄意门”进行了讲解。贡华南教授、丁耘教授、何心鹏副教授分别围绕《道德经明意》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贡华南教授从“意味”的角度谈了对“意本论”的理解;丁耘教授通过对“意”的不同层次进行区分,展开了对“意”的分析;何心鹏副教授从跨文化的视角,结合中西哲学的比较,从不同角度对“意本论”观点进行了点评。姜丹丹教授对三位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温海明教授对三位学者的问题与观点进行了回应,表达了他建构“意本论”的内在关怀。在场聆听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们分别就《道德经》与心理干预、《道德经》与基础教育等问题提问,温老师热情地回应了大家的问题,提问环节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读书会的尾声是签名售书活动,参加读书会的读者们反响热烈,纷纷趁签售之余继续向温老师提问,温老师进行了耐心的解答,读书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二、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
    
    2021年6月2日下午,“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办。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陈嘉明教授主持,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道德经明意》作者。与谈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杜保瑞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何心鹏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胡建升助理教授、扬州大学哲学系樊沁永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郭美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姜丹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贡华南教授。
    第一场由陈嘉明教授主持。
    
    温海明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的《周易明意》从“意”的角度解释卦爻辞;《道德经明意》则对于意本论或者意哲学系统有奠基意味。他强调理解“道”离不开“意”,而且“意”可以成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他通过注经的方式展开论述,用类似朱熹《四书集注》和郭象《庄子注》的传统写法来建构意本论哲学系统。《道德经明意》意本论的核心是道意不二的状态,道和意都依境而生。在心物关系方面,意通于物,心通物论,万法唯意。《道德经明意》的中心思想“自然之意”的实化和呈现是一种主客合一的状态,通过翻译、注释和“明意”的建构,将道的意境随缘转化出来。《道德经明意》从十个方面诠释并建构了意哲学,即“十玄意门”,他简要介绍一下“十玄意门”的内容,每扇“玄意门”都有助于我们推开来去见“道”,所以是十扇“玄意之门”:一、万物之意;二、创生之意;三、道意之意;四、意会之意;五、时间之意;六、反弱之意;七、意物之意;八、反身之意;九、无欲之意;十、无为之意。他认为,十扇玄意门在“意”与“道”之间开开关关、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显现出“自然之意”之光明。
    
    方旭东教授指出,温老师从《儒家实意伦理学》到《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以及即将出版的《坛经明意》和《周易参同契明意》,意本论的“五书”正在逐渐成型,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己哲学品牌。《道德经明意》注的部分引述非常广泛,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的注释。他的意本论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积累,受安乐哲先生影响很深,他的书也存在对安乐哲先生思路的呼应。从诸多学者对老子的研究比较来看,温老师对于出土文献的反思很有意义,他借助刘殿爵的翻译经历来说明传世本和出土文献其实是两个义理系统,这一做法极具创新性。
    
    余治平教授指出,温老师能够将《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解释下来,非常了不起。《道德经明意》回归文本,和《周易明意》一样,都是一字一句的理解,将训诂学与哲学义理的内容相结合,开辟了经典研究的新局面,体现了很好的做哲学的工夫和哲学学术素养。他认为《道德经明意》有两个特征,当代性和前沿性。这首先体现在能将当代学人的研究成果都吸纳进来;二是批判性分析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作用和意义;三是能够将中文语境和英文语境相结合;四是强调注音,这种方法适合了我们现时代的需要;五是吸收大量英文研究成果;六是体系性,吸纳百家,博采众长,且有所取舍,因此《道德经明意》是一本集大成的注疏文本。
    
    樊沁永副教授指出,从文献资料的占有上,《道德经明意》是目前学界比较宽泛的,很多之前没有见到的材料都用上了,很多材料不仅是用,而且说明为何如此取舍。第二是中国文化何以走出去问题。从温老师的注解中,我们能够获得一种文化交流的机缘。书中讨论到印度教等内容,如《奥义书》等,这是很多学者没有注意到的。第三是“意本论”系统在国内也较为少见。他认为应该将意本论放在精神哲学的视域下去看其中的哲学的生长方式,此精神哲学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而是如徐梵澄先生认为哲学是超越宗教和理性的,又不能违背理性、违背信仰。温老师从传统文本中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从具有中国古典精神哲学的特点精神哲学传统出发,以“意”为本来诠释《道德经》。
    
    何心鹏老师认为本书是一个哲学文本,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问题,通过读这本书给他一些启发。从“意”的角度切入来理解“道”,他未必完全同意,但是可以讨论。二是建立体系的要求和方法,通过概念的梳理建立比较全面的解释,这是否适合中国哲学还可以共同商榷。三是跨文化的视角,比较哲学的范式,对于《道德经》哲学而言还是有意义的,本书对国内外《道德经》的研究梳理也较为全面。此外他提了几本德国的《道德经》研究著作作为资料补充,内容上也有参考价值。
    
    
    第二场的主持人是姜丹丹教授。
    胡建升助理教授首先发言,认为温老师尝试通过元典解释来构建中国哲学本体论话语体系,他赞同温老师建构意本论的方法。他的研究与温海明教授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观点虽然与温教授的意本论在自然上有所差异,但是在表达人的意念追求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保瑞教授认为,温海明老师从哲学的进路解《道德经》,他从他所建构的中国哲学方法论体系出发来解释老子。他认为,将老子哲学体系化是学界的关注的重要问题,老子的核心概念是“道”,“道”一方面是总原理,另一方面是宇宙起源。总原理指向的道论、本体论,宇宙起源指向气化的宇宙论。就总原理而言,“道”作为一切哲学观念的最高范畴的描写很重要,这接通了西方哲学being等形上学的讨论,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与国际对话的重要切入点。此外“道”具有价值意识的本体论。儒家的终极价值仁义礼智,庄子的终极价值是逍遥,佛教般若菩提心,老子的终极价值是无为。老子“道”的价值意识很有特色。
    
    郭美华教授谈了他对“意本论”的理解。他认为以“意”来讲《老子》的合理性在于“意”的凸显,在天地、道之前要有一个“意”,没有“意”的话,“道”就无法谈。“意识”是一切得以显现的前提。所以,温老师在老子的“道”之前加了一个前提“意”,只有从“意”开始,才能进入“道”。《道德经》五千言都是“意”的表达。“意”的呈现才能呈现出天、地、人、道。自然之意是玄意,意在自我明了中显现自身,在这种显现中温老师十分突出“门”的重要性。“生机”对理解老子的意哲学来说始终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可以谈“门”。“门”具有畅通和开放的意义。这种德之间的畅通往来非常重要,标志着开放。开放具有很多种,一是有限的个体向自己未知的无限开放,二是向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开放。最后讲玄意,玄意具有三层意思。基础的理解是自我的深邃,意的呈现以自我明了返向自身。第二点玄意的意思是他者的他意,在道家看来,我和他者的他意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秩序的建构应当以我与他者的他意不同为基础。第三层意思是世界的广袤,这标志着世界的自在性、超越性。道家世界非被某个圣人所拥有的,天应当与人分离,如此才能捍卫自身的“意识”,因此在老庄中天人合一难以理解。所以用“意”来解释道家可以的。
    
    第三场由杜保瑞教授主持,姜丹丹教授首先发言。她指出,一些学者非常有意识地重新塑造或者建构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这种视角是从东西汇通的语境当中有意识地去挖掘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理念,提出有自己系统性的概念。从这个视角上来看,温海明教授在《道德经明意》等书中都提出了“意”的概念,许多诠释的细微之处值得品味。温教授的著作从比较哲学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突破,让古代哲学用现代汉语讲话,重新做汉语的哲学,建立具有内在张力的概念解释。而且,能够在重构概念时,提出自己的一套体系,《道德经明意》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方向。温老师对每个概念都专门围绕“意”来重新梳理,如“无欲之意”。第二个方面是对欲望的调节,比如说,如何通达自然之意,如何在整合与非整合之间,也在儒道相结合的层面上,来重新构建一种有动能的、充满活力的、能够让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老子的“德”更倾向于生命力,而不是抽象道德原则的解释方式。另外就是在“意”的问题上和儒家的比较当中,实际上也呈现出了和情境的关联性当中的吊诡,是大象无形和幽微出现微明的悖论的结合,所以在非常细微的方面,能够通达自然之意。温教授在一些方面继承了安老师的观点,但是同时更加强调了生成流变的问题,所以他在这方面的陈述更加接近法国德勒兹的生成论等。比如在“有无相生”的问题当中,温老师更加注重在共在的或者整体的道德认识中,老子对于这种对立性思维的转化,他强调了在主导性思维中所被忽略的另外一方面的一种积极性,而且这种积极性是放在有无相生的、隐和显共存的整体视野当中,这就引向谢林从潜能到实现的具体过程,但是这种超越注重了不同现象的流变,而流变不是完全混乱的,而是在多元的,但又具有连贯性的整体当中,在“意”和非我之间的这种间隙当中,我们可以从重新利用一些当代的视角来补充进去一些新的成分,所以在对于老子的理解当中,“道”作为创生的过程当中包含差异性,引向了从自身的调节到心对物的治理等非常具有当代综合的伦理性视野。
    
    刘梁剑教授指出,注释部分是温老师书中的亮点之一,优点是不仅有中文文献,而且有大量的英文文献。温老师做中国哲学不仅是在汉语的语境下,而是站在世界哲学的视域下来做中国哲学。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对老子哲学的解读和阐发,特别是以“意”来解读老子。此时就要涉及哲学观的问题,即哲学解读要受到哲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一个关键词,即关于“意”的概念,温老师想完成两件事情,一是我注六经,阐明《道德经》的含义。二是六经注我,借助《道德经》来建立阐明自己的意哲学。这种意本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导论中我也找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回应,如心意发动要符合自然之道。但是对于自然之意我还是有些困惑,一个人发出的心意可以合乎自然之道。这种意既是人发出的,又是与道相合的。如此理解我与道和合一的“意”与常规我们讲“意”具有一定区别。但是困难在于这两种“意”有什么区别,这种分别一方面包括中国哲学各家内部的区别,达到的进路有什么不同,最终所接近的这种“意本体”有什么不同。这种“意”与天地为一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王弼在注《老子》时一般会首先对字句文本会有一个非常忠实的解释,然后他会引出自己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如本末等。在温老师书的注释中,似乎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在注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自己哲学的建构和观点。
    
    贡华南教授指出,如果从《道德经》的传播和研究视域,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位置在哪里,五四运动时期,对《道德经》的研究由实证主义主导,主要工作是考证《道德经》的版本、年代、训诂。后来由于帛书本、竹简本的出土,这一工作还在延续,这一直以来是研究《道德经》的主要工作。许多人热衷于用西学来诠释《道德经》,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等。这些架构都是一种外在的架构。建立在这种大背景下,《道德经明意》是一种个性化的诠释,因为“意”是温海明教授自己领悟、着力建构的哲学,这不是一个公共的建构,而是一个个性化的建构。另一方面就是这本书的国际化视角,美国、德国的一些学者通过《道德经》来建构自我的哲学,这种建构与意本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国际的视野来看,温海明教授的哲学建构是走在前沿的。
    
    温海明教授对师友们的评论作了回应。他做的是经典解释、返本开新的工作,中国哲学当代发展,需要返回经典之本,才能开出新意。中国哲学的出路不能离开中西交流的历史情境,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经典解释,如何开出新的意义系统。对于贡华南教授的问题,他认为自己解释的意思和《道德经》的本意很难分开,本来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本意,也就没有办法讲自己的解释,所以虽然主要目的在于推陈出新,不能说,推出了新意,就会影响对于本意的理解。在回应刘梁剑教授的问题时他说,在翻译和注释当中,他常用互文见义的方法,用不同的词表达意思的不同方面,有些意思需要通过同时做动词和名词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他在《后记》当中记录自己早年在华东师大求学时受到高瑞泉老师讲《道德经》的影响,对道的领悟感是那时候就开始形成的。他同意张祥龙教授认为这种体验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用纯粹的理性主义的方式可以领悟。他认为,姜丹丹教授对“意”的理解精细深入,体现出她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法国哲学深入细致沟通的理解力。法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对于现象学和中国哲学相通的“意”和意向性等问题,都做过精致的思考,其“意”值得我们搞中国哲学的同行学习和借鉴。法国的哲学家们对于“意”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在消化和转化德国现象学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法国味道的现象学思想,这种视角对解读经典的“意”特别有参考意义。郭美华教授讨论怎样才能从“意”进入“道”,比较契合温老师从“意”的角度对“道”进行重构的哲学思路。杜保瑞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关于《道德经》的著作,温老师在书中多处引用,尝试对《道德经》做一种形上学本体的诠释,并强调如何以“意”为中心来展开。余治平老师认为诠释经典要尽量每句话都努力推陈出新,而且不能有死角,这是与论文写作不同的地方。温教授确实希望从“意”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既参考前人,又写出自己的一些体会。樊沁永老师注意到中印文化深层次沟通的义理内涵,确实,《道德经》的自然之意与古印度经典之“意”有相通之处。方旭东教授注意到《道德经》哲学研究不能绕开对文本的取舍问题,这方面温老师的著作以哲学义理为重心,在文本取舍和诠释方面都有自己意哲学的特色。
    
    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哲学的世界》讲座系列第一讲:比较哲学境遇中的《道德经》意本论
    2021年6月3日上午10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哲学的世界》讲座系列第一讲在闵行校区东晖园一楼议事厅开讲,讲座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温海明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比较哲学境遇中的《道德经》意本论。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姜丹丹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杜保瑞教授、赵正泰教授与温海明教授展开了对谈,来自校内外的同学们分别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聆听了温教授的讲座。
    
    温教授的著作多处引用了杜保瑞教授1997年版《反者道之动:老子新说》的内容,杜保瑞教授从他哲学方法论系统的理论架构作了回应,肯定了温教授“意”哲学对建构和理解《道德经》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杜教授从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出发,围绕温教授书中的具体观点展开了讨论,并从“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的角度提出一些追问,如:“意本论”的“本”是道论的问题?还是本体论的问题?是认识还是存在?还是价值的根源?形而上的本原?从这些问题追问下去,“意本论”将能够阐发出更深的意义和内涵。此外,杜教授认为《道德经明意》在“明解”部分阐发“意本论”的哲学建构的同时,对前人、学界《道德经》注解的梳理、吸收是非常充分和系统的,并认可对文本展开哲学思辨的发挥,在阐发之后还要去检证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是在做中国哲学,推动中国哲学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赵正泰教授首先分享了阅读《道德经明意》的收获和启发,并围绕自己不太明白之处向温教授请教,如二元论的角度来看,“道本体”和“意本体”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从工夫论的角度来看,“意本论”的获得是当下呈现的?还是直入本体?还是需要工夫积累的过程?
    点评结束后,温教授表示认可杜教授在中西哲学比较当中呈现中国哲学特质的观点,并对杜教授和赵教授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温教授认为“意本体”有多个面向,既是生生的本体,亦有价值的面向,如无为之意。“意”在不同经典中呈现出不同的维度,“依境而生”,核心在于“意本”。这其中的工作是借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回应中国哲学根本问题,化出基于“意”的一套哲学论说。对于赵教授的疑问,温教授认为他的“意”作为一个本体性概念,与阳明所讲“心之所发”的“意”有较大区别,并认为“道”与“意”是一元的,是当下呈现的,是一种玄妙的生成,但是理解这种生成,需要反对神秘主义。这其中的工夫论维度更接近于“顿教”,当然这种“顿教”的领悟亦需要“渐教”践行的工夫。
    会议尾声,姜教授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点评,并对温教授的讲解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四、华东师范大学校庆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回顾——《道德经》意哲学之味
    6月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中国智慧研究院承办的“70周年校庆·2021年名家讲坛暨第25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作了题为“《道德经》意哲学之味”的精彩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姜丹丹教授以及来自多个专业的老师、同学参与了讨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主持。
    
    温海明教授从《道德经明意》对“味无味”“淡乎其无味”的诠释入手,分析了相关章节的含义,指出“味”是情境性的,只有情境性的原汁原味是真实味道,任何主观认为的味道,都是偏离原味的。由此,温海明教授综览了其所著《道德经明意》中涉及“味”的语句,并结合西方哲学家的研究,强调要体会《道德经》自然之意的意味。自然之意境是一种道意不二的高妙意境,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的、内在的深层状态。
    温海明教授从“意本论”哲学出发,分析了“意”与“道”的关系:离意无道,可以说意在道先,因为有意,所以道显于意中,为意所领会表达,无意就无法领会道。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意为道本,意对于道的领会和开显具有核心意味。此外,温海明教授特别强调了意哲学与贡华南教授的味哲学有诸多相通之处。
    讲演结束后,贡华南教授进行了回应。贡华南教授认为,意哲学与味哲学确实相通之处很多,但也有一些差异:意哲学更强调理性、确定性。在温海明教授的著作中,“意味”是确定性边缘的余波,处于边缘域中;味觉思想则将“味”摆在思想的中心,它注重经验、感觉、身体,以及味觉式的心灵、精神的呈现与展开。
    姜丹丹教授对意哲学与味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评论。此后,温海明教授、贡华南教授以及在场师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温海明教授对感性与理性、淡、哲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姜丹丹教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研究员,讲座开始前,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教授为两位研究员颁发了聘书,并对二位研究员支持中国智慧研究院工作表示感谢。
    《道德经明义》系列读书会在6月3日下午结束,该系列活动分线上与线下两部分同时进行,线下参与人次累计达到300人,线上参与人数累计达500人。参与该系列活动的人员不仅包括高校师生,还有各行各业的哲学爱好者、求知者。《道德经明意》一书在上海反响热烈,不仅在高校内引起热烈回应,还走出了象牙塔,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道德经明意》这本书以意本论为基础,是温海明教授“意本论”“意哲学”的奠基之作,其目的并不在于对《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及对其中文字之考辨,而是在一种比较哲学视域下,基于《道德经》“道”的哲学,试图建构以“自然之意”为中心的意哲学系统,开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进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