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文学与政治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21-06-04 未知 胡亚敏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沈雁冰:《创作的前途》,《小说月报》第12卷7号,1921年7月10日。
    ②周扬:《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周扬文集》第3卷,第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张永清:《政治·革命·文学——对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④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第24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⑤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第8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⑥参见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前言”第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⑦参见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第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页,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12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⑩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所说的“解放政治”可以作为宏观政治的参照。吉登斯把“解放政治”定义为:“1.把社会生活从传统和习俗的僵化生活中解脱出来。2.减轻或消灭剥削、不平等或压迫。所关心的是权力与资源的差异性分配。3.服从于由正义、平等与参与的伦理所具有的独断。”(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第25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卡·李卜克内西:《反对否定社会内容的艺术》,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编:《艺术论集——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评述》,姜其煌等译,第7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中上层建筑包括作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和“竖立其上”的社会意识形式两大部分,并指出意识形态的形式的组成部分包含“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等。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政治在上层建筑里有两个层面:一是政治组织、政治体制等方面,属于制度层面;二是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方面,属于意识形态的形式。
    (13)马克思曾赞扬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对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做了类似评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686页。
    (1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第51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5)(16)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第197页,第18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安斯加·希拉赫:《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症候的诊断》,见阿多诺等:《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等译,第258-29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托尼·本尼特:《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曾军等译,第13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第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