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惊蛰》:一九八〇年代的川北乡村史诗

http://www.newdu.com 2021-01-11 文艺报 李斌 参加讨论

    关键词:《惊蛰》 乡村
    作家杜阳林的《惊蛰》在《十月》2020年第6期登载,我对此很感兴趣。杜阳林和我是四川南部县同乡,《惊蛰》中的人物活动在阆南县,指的就是阆中县以南的南部县。《惊蛰》的主人公凌云青曾到老鸦场做生意,这是从南部通往阆中的一个乡镇。我姐姐1996年中师毕业之后就分配在老鸦镇当小学教师,我大姨一家也生活在老鸦的农村。在1990年代,我有好几个寒暑假都是在老鸦度过的,对那一带颇为熟悉。凌云青流浪回到阆南县的途中经过太公镇,我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讲,他在广元一带做木工,有一次步行回家就是从太公镇经过的。除生活场景外,《惊蛰》中使用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川北话,我读来特别亲切。我多年来盼望着有人能够以小说的形式反映我的故乡,如今杜阳林满足了这一愿望。小说中的故事始于1976年,终于1986年。我在这10年间出生于南部县,并在那里生活到18岁,了解那里的乡村和城镇。《惊蛰》中的场景和故事,很多都似曾相识。在我看来,《惊蛰》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川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1980年代川北乡村的史诗。
    惊蛰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正如小说题记:“惊蛰天,春雷起,僵虫惊,山川兴,万物乃复生。”《惊蛰》中的10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这一春雷令万物复生。《惊蛰》谱写了寡妇徐秀英带着五个孩子在生活的泥坑里挣扎并最终看到曙光的进行曲,这是川北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人生命运逐渐改变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乡村在1980年代逐渐走出贫穷和愚昧的寓言。
    阆南县观龙村地处中国腹地川北。在改革开放的阳光照耀进来前,民众一直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徐秀英一家是孤儿寡母,生活格外艰难。小说的主人公是徐秀英的第四个孩子凌云青,作品着重刻画了他的艰难困苦。他在家里吃不饱,就和一群小伙伴爬竹竿取鸟蛋,那可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啊。伙伴罗汉鼓动他去偷桃子,被看桃人铁锤抓住绑起来示众,受尽羞辱。他十多岁就干农活,背着高过他身高的一背架子麦秆,绳索深深勒进他稚嫩的皮肉中。他一步一顿走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不小心连人带物滚下山坡。他去广元投靠舅舅,遭遇冷眼,独自从广元流浪回阆南,一路忍受困苦。凌云青的艰难生活是川北农村生活的缩影。他们家一年四季都吃红苕,他羡慕的亲戚家的伙食,也不过是在红苕粥里放了几颗米粒。贫穷使观龙村的一些人不顾廉耻、亲情淡漠,陈金柱一家为了多占耕地,甚至移动界石,欺负兄弟留下的孤儿遗孀。当徐秀英饱含期待去求助她的兄弟姐妹时,后者对她的苦难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这些故事和场景来源于生活,真实度特别高。
    在这样的困窘中,徐秀英一家表现出惊人的坚韧。为了将五个孩子抚育成人,徐秀英抵挡着欺凌和诱惑,含辛茹苦,忍饥挨饿,起早贪黑,40多岁就白了头发。徐秀英是一位独立撑起家庭大梁的女性,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母亲,是大多数中国乡村女性的典型。凌云青从小就懂得在贫穷中如何保持人格的尊严,他主动为母亲分担农活。为了家庭的生计,他最先在乡民中做起了米花棒的生意,接着又开始捡破烂。他没有被沉重的生活和突如其来的疾病所压垮,而是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争分夺秒自学补习功课。徐秀英和凌云青都是中国社会的脊梁,正是在这些“穷且益坚”的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努力中,中国才摆脱了屈辱和贫困,逐步腾飞起来。
    徐秀英一家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他们自己的勤奋和韧劲外,也得益于观龙村善良村民和一些朋友的扶助。当凌云青住院缺钱时,是孙铁树慷慨拿出了20元钱。当徐秀英一家因为小儿子云白吃了一丁点儿受托磨出的豆腐陷入窘境时,是福喜婆婆来解了围。当凌云青被迫退学分担母亲的重担从事农活时,是他的同学细妹子不离不弃,送来课本鼓励他自学。是细妹子的爸爸韩老师为凌云青争取到参加高考的机会,使他一举走出了农村。这些守望相助的故事,是贫穷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一片曙光,也是通向未来的坦途。
    作品中,大学教授“老爷爷”夫妇躲避到观龙村,得到了观龙村村民的敬重。凌云青这个名字就是“老爷爷”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名句,这是“老爷爷”在放逐生活中的自我坚守。当他把这个志向移到凌云青的名字上时,这激励着那位农家少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读书求学,并最终考上西北大学,实现“青云之志”。“不坠青云之志”这一寓意是高远的。
    凌云青一家之所以能够看到曙光,主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人们不再束缚在土地上,而是能够自由流动,农民的上升空间拓展了。凌采萍和小木匠逃出爱情受阻的故土去往南方,凌云鸿学剃头满师之日也带着憧憬前往南方,最小的孩子云白在云鸿不带他走时,也哭着发誓以后要去南方。南方有深圳这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它吸引着中国腹地的年轻人们。但在小说中,南方只是一个影子,它不像观龙村那样具有自己的血肉。南方的“春雷”让内地复苏,但去往南方的内地青年会遭遇什么呢?对当代中国而言,《惊蛰》只是开幕,大戏还在后面。
    激励着凌云青的除了“老爷爷”的取名,还有路遥的小说。凌云青最后正是从《人生》中汲取了力量。事实上,《惊蛰》正属于《人生》所开创的小说类型,而且从《平凡的世界》中汲取了诸多灵感。凌云青是集高加林、孙少平与孙少安于一身的典型形象,细妹子身上也能看到田晓霞的影子。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通过知识和劳动改变命运的寓言,是一代人奋斗和梦想的集结号。但凌云青的奋斗改变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命运,还有众多观龙村的村民,以及那些继续在乡村中或辛苦或恣肆的少年们,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变呢?当凌云青进城后,知识和劳动是否还能够一如既往地改变他的命运呢?个人奋斗、知识与劳动改变命运这些1980年代的信仰,在今天是否仍然还有力量?也许杜阳林在他接下来的创作中会给我们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