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脱贫攻坚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作家在经过了短暂几年的摸索之后,逐渐找到了文学与脱贫攻坚适配的方式,关注的重点也开始从“说什么”转变到“怎么说”。而在“怎么说”的问题上,除了主流刻画“文学新人”的途径外,作家们依然在诸多的文学可能性上不断地进行着尝试。2020年下半年,河北作家关仁山、李春雷、贾兴安、水土集中出版了几部反映脱贫攻坚的主题作品,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思考和回答。 关仁山的报告文学集《太行沃土》塑造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物群像,从县委书记、乡长村长、驻村干部,到学校校长、民营老板、农科专家,再到养殖能手、务工农民、手工艺人等等,作者塑造了数十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与此同时他还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阜平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记述了阜平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现实场景。作者着力记述了郝国赤、刘俊亮等扶贫干部主动作为、发动群众,开拓思路、因地制宜,走出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树立精准扶贫开发新模板的过程,扶贫工作落实的具体形式、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态度转变、工作推进中的关键数字数据等等在作品中多有体现,我们可以从中明显感受到作者对“精准扶贫”概念的准确把握。阜平虽小,但每村每户致贫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脱贫致富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作者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点,也在作品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在十二章“老百姓话幸福”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还通过还原生活场景的方式,细腻地展现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普通人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上产生的巨大变化。《太行沃土》二十三章内容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在整体上呈现了精准扶贫中,阜平这个有代表性的“小地方”和它背后丰富庞杂的“大场景”。 当下的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习惯用扶贫干部视角叙事,这个视角自然与国家扶贫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在解读政策、讲述故事上有天然的优势。《金银滩》则一反惯例,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奋斗经历讲起,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长久以来的贫困和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具体到个人身上,以点带面,在书写个人奋斗史的同时,指出了脱贫攻坚关键的内在动力——在整体的国家意志之外,农民自觉强烈的脱贫意愿以及他们的奋斗实践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徐海成为了简单的“过上好日子”,个人付出了无数汗水,农业生产、物流运输、矿井作业等都一一尝试,为了让子女摆脱贫穷的命运即便债台高筑也要供他们读书,这样的经历像极了孙少平、孙少安。在长期往复的失败后,徐海成最终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大政策、大背景,完成了致富的夙愿。当然,我们强调国家扶贫攻坚的大背景,更不能忽视农民的“进取心”,如果徐海成们心中没有强烈渴望脱贫的“内因”,多么强大的“外因”都难以奏效——扶贫工作中有一句话叫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即是此意。书写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化,除了展现生活水平提升、物质条件改善这些外在表象,农业文明的嬗变、农民从精神到肉体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文学更应该去观照、探讨的东西,《金银滩》的可贵正在这里。这部作品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但我们在徐海成的奋斗中看到了个人与时代交汇碰撞留下的痕迹,看到了整个中国农业文明在缓慢转型中显现出的质地坚硬的核心。 在贾兴安的长篇小说《风中的旗帜》和水土长篇小说《还你一个仙女湖》中,权力斗争、利益冲突、观念矛盾等在扶贫工作中真实存在,但在报告文学中不便展开的诸多问题,通过虚构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扶贫干部这一“文学新人”形象,在他们笔下也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在《风中的旗帜》中,皇迷乡党委书记王金亮有作为敢担当,既能从善如流听取意见,也能力排众议坚持原则,然而却在工作中屡屡碰壁,甚至因此停职下台。干群矛盾、天价彩礼、黑恶势力等社会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权钱勾结等基层管理问题都在小说中一一再现,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其中一览无余。除了王金亮、马春浩这样的好干部,作者还塑造了周大鹏、黄长江、赵洪岐、齐向明等系列人物群像,违法乱纪的干部、精于算计的商人、尸位素餐的官僚也纷纷走上小说的舞台。在舞台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小农意识和现代观念、形式主义和唯物主义一一碰撞并产生火花。作者在复杂的叙事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在中国农村巨大的现实面前,脱贫攻坚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脱贫攻坚的胜利必然是和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基层党建的制度化、农民思想的开放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脱贫攻坚小说只谈脱贫致富经历,而不展开写当下农村的运行机制及其问题,那么就一定会本末倒置。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是什么?有责任、敢担当的干部为什么难以施展拳脚?这样的干部又要如何去保护和重用?这都是《风中的旗帜》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还你一个仙女湖》的主要人物李成功在同题材文学作品诸多的“时代新人”里显得有些另类。作为扶贫干部,李成功的个人意志和政治觉悟都十分薄弱,最初接受帮扶任务时甚至产生了不小的抵触情绪。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现实洗礼后,他才无怨无悔地投身扶贫工作当中。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集中意志的体现,扶贫干部是如何将这种集体意志转化成为个人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转化为动力,再把这种动力转化为行动的?除了行政命令,还有什么使他们自愿把身心留在了贫困农村?塑造扶贫干部形象时最难把握的一点是他们身上党性和人性的关系,党性太过容易写成巨大苍白的政治符号,党性不足又容易写成快意恩仇的梁山好汉。我们在《还你一个仙女湖》中看到了一个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逐渐成长、逐渐蜕变的过程,李成功在带领村民打井、盖厂、填矿的具体扶贫工作中,在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获得了物质上精神上富裕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他身上的党性和人性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了一个自然的平衡。这样的人物有阁楼感也有烟火气,显得真实可信、立体丰满。 近年来,河北作家围绕脱贫攻坚还创作了《筑梦2020》《春风吹绿太行山》《福星》《太行攻坚》《太行山里有个车谷砣村》《金莲花开》《曲长城的幸福套餐》《鹞子河寻梦记》等一批主题作品。他们或从一时一地的脱贫经历出发,讲述发生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人物故事;或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切入,介绍扶贫机制精准落地的体会经验;或以宏观视野对脱贫攻坚进行观察,全景式展现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的时代变迁。河北脱贫攻坚中的人、事、情、景在这样的讲述中跃然纸上。 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是河北文学的底色之一,从土改时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身纪事》,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取经》《哦,香雪》,到新世纪的《麦河》《天高地厚》《日头》《金谷银山》,河北文学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地寻找讲述农村的合理方式,并在其中展现农村景观的变化和农民人性的嬗变。在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日益成为农村题材文学最重要形式的今天,河北作家延续了前人的这种现实主义传统,他们或从严谨的记录精神出发,真实记录和触碰当下扶贫工作的坚硬实际,或以机敏的文学灵感切入,艺术地呈现和抵达脱贫攻坚时代精神的内在核心。 以往发生的中国农村的时代变革中,河北文学每一次都在紧跟时代前进方向的同时调整和进化自我,在全国文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处在新时代、新农村、新变化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新场域,作家在其中该如何提升和转变自己的叙事能力和思考方式?又该如何用文学作品反映时代进程、关注人民心声、展现精准扶贫的壮阔时代画卷?在河北作家集体近期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思考与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