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陈布雷回忆录》:不得不死的陈布雷(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权力中的超然立场
    陈布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实际上就是他的“陈公馆”,即他的住宅,“只有两三个职员,有一个字写得极好的金先生,一个办事的职员和一个副官,后来增加一位秘书翁先生,一直到重庆,还是陈公馆。……他不想扩大,始终保持原来的体制”。据蒋君章回忆,陈布雷经常对他们说:“一个人要做二个人或三个人的事,对外要严守机密,个人最好断绝社会关系,凡进侍二处工作的人,一律要较原来职级低两级,以磨炼心志,大家一定要抱定做无名英雄的决心。”所以,从政后的陈布雷“名字不愿见报”,与之前判若两人,“过去他与一般报人一样,也能喝几杯酒,也打几圈牌,他主持商报的笔政,也有许多交往的人,但是这么一个豪爽的人,负起侍从室的职责,掌管蒋委员长的机要,一改过去豪放的生活,为人处事,非常谨慎,非常严肃”(陶希圣语)。
    陈布雷在国民党中是一个“超然分子”,这也是报人书生本色使然。陈布雷作为最高领袖股肱二十年,从不恃权,从不建立所谓的势力圈,这在派系纷争的国民党内部是极为少见的。“当时政治场合有关人事的流行语,是‘谁是谁的人’,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谁是陈布雷的人,这便是先生保有超在然地位的结果”(蒋君章语)。1945年,国民党六全大会,“当时大会中有三派一团,即组织部陈果夫立夫派、朱家骅派、吴铁城派及青年团,激烈的争夺中央委员的名额”(参见《陶希圣年表》。未刊稿,系陶氏后人提供),各方面推荐的候选人名单中,“很多既非对党有何贡献,也非为党延纳人才,而只是出于人事关系,你争我夺,以致总裁很难一一接受。布雷先生目击这样的情况,心情沉痛到极点”(唐纵语)。蒋介石与陈布雷谈话,希望他能推荐一些“不偏不欹的人才”,陈布雷依然保持超然态度,同时也“不忍再增加总裁的困扰,所以一个人也没有提”。
    时任重庆《新民报》采访部主任的浦熙修通过陈立夫的关系采访陈布雷,问其属于国民党中何种派系?陈对这个问题虽有不悻,仍幽默地回答她:这个问题好比待字闺中的少女,有人问她你的爱人是谁?她势必要回答。我可以告诉你,国民党中我的好朋友甚多,如张群先生,吴铁城先生,陈果夫、陈立夫两先生,陈诚先生,朱家骅先生都是……“言下,就表示了他是国民党中的超然分子,各方面他都是很接近”,而上述人物则属党内各个派系,“这个迫人的问题,便在轻松愉快中,一笑了之”。
    正因为陈布雷在权力中保持超然的立场,故能调和各方意见,甚至运用个人的影响力妥善处理一些紧急事件,如1945年底昆明西南联大学潮即为一例。这次学潮之平息,迄今披露的史料已不少,然对陈布雷在其中的作用语焉不详。依惯例,处理学潮在行政上属教育部,新闻发布属中央宣传部,青年思想工作则属三青团中央,蒋介石对此颇不放心,特命陈布雷召集一个小组,主持处理各项问题。
    小组成员中有中宣部部长吴国桢、青年团书记刘健群等人,至事态最严重时,蒋介石曾下令解散西南联大,朱家骅时为教育部长,对此令似有不同意见,借出巡而离开了重庆,“先生对此颇感懊恼,因为这个命令的如何执行和教育部与军事机关有关,教育部的意见尤为重要”(蒋君章语)。实际上,陈布雷深知蒋的这一命令“只是在启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定要解散西南联大”,遂提出几点意见:其一,西南联大问题正在设法疏导,请暂缓解散;其二,此次学潮之症结为少数职业学生与左翼教授所煽动,大多数人则冷静对待,可做说服工作,请学生家长协助召其子弟暂时返家,等复课时再回,同时请驻昆明部队做临时接管学校的准备……此时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这是重庆谈判之后,对国共两党都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其事态只能平息而不能扩大,陈布雷的意见得到认可,“尤其是置身事外的教授们为了学校的前途,不能不晓谕学生,发生极大作用,最后只余下极少数的死硬分子,只好自行散去,风潮得以解决”。
    陈布雷处事之谨慎与细密,大率类此。从中也可见在处理公务时的担当,因而深得蒋介石的信任,总是称他“布雷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