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答案永远在现场》:让我们回到现场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有个笑话说,其实给人做管理咨询、释疑支招一点儿都不难,哪怕只有小学文化,懂得倾听、学会了将咨询方的话重复过来说(让人觉得受尊重)、神神秘秘的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营造心理优势),然后进行醍醐灌顶般的“洗脑”战术,把“战略”、“模式”、“组织架构”以及时下比较时髦的商业词汇、知名案例颠来倒去地说,骗钱的事儿估计就成了一大半。
    我倒以为,没必要去抱怨那些擅长“忽悠”的咨询人士。一方面,成功的咨询案例,决然离不开懂行、清醒、有远见的企业家,咨询公司实则乐于跟这样的人合作、其信息知识优势也才真正有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那些容易被愚弄的企业,是因为决策者本身并没摸清经营之道,咨询家通常都精通察言观色,朝着“钱多”“人傻”的主儿乐意听的方向说,后者越听越觉得投契,哭着喊着非要搞砸自家买卖,一般人还真拉不住。
    王育琨是个很有名望的管理专家、并购专家,在国内业界也是那种不多的能端出干货的人,其著述、课程深受欢迎。他眼下推出的这本新书《答案永远在现场》,可以用一“土”一“洋”两个密切联系的术语来提纲挈领:
    ——山东地方土词儿“地头力”,指嫩芽拱开地墒露出的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向前走的力量,由此扩展为商业概念:清空教条、成见和束缚,最大限度发挥直觉、现场反应、创造性的能力;
    ——通过对以丰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企业样本的分析,得出有别于流行已久的美式管理模式、套路的“意识革命”,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要将焦点真正对准现场、真正对准真问题,将精力真正投入马上要解决的问题之中。
    王育琨由此展开了对近年来中外知名企业成败案例的系统反思。他意识到,“做强做大”、整合资源、整体转型等雄心万丈的冲动,对规模、产值的过度追捧并由此产生的数据依赖症,往往导致已经成功过的企业家或明星团队,最终失控于小事、简单的事、熟视无睹的细节。这既是今次金融危机的美国“肇事者”共同特征,也可用于解释近年来企业教父、首富们“创富神话”的相继倒塌。由此,企业无分大小,均应回归客户需求的基本面,回到员工的现场开拓力,深耕细作、降本增效、增强赢利、规避风险,如果做到了这些,也就有了“地头力”。
    日本“经营之圣”、世界500强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的成功故事先前亦广为人知。稻盛做事不求惊天动地、说话也没有逆向思维,更不会为显示与众不同而否定常识,而是坚持先做人、再做事的朴实理念,坚持回归到“从常理出发”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发展。稻盛和夫本人也在为《答案永远在现场》一书作序时回顾谈道,这种“虽然我是白手起家,但是我所经营的企业却(由此)得到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正说明了在经营中‘现场’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地头力”这样一个看似突兀的概念,其内涵很朴素,也因此真正接近了创业、企业经营、财富管理的本质和常理。
    而我所担心的是,这些很对、很深刻的观点被浅尝辄止地应用,或者那些比较擅长转载和“借鉴”的咨询“大师”们断章取义地去布道、去忽悠那些本来方向感就不强的企业家。《答案永远在现场》这本书的内容中,可能被人忽视的是,丰田、京瓷、索尼等日本卓越企业的利益分配方式,企业员工和协作商被排在了股东之前。美国企业和中国企业过去几十年间先后掀起的学习丰田等日企“现场管理经验”运动,恰恰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一点,后者员工忠于企业、奋发工作、积极创新、精于协作,而前二者只看到结果,反而大量应用强制严苛的考核指标、一厢情愿的数据管理体系(然后再拼命编造、装扮出一个好看的“商业模式”),这自然只能成为最拙劣的东施效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