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主的细节》 ■作者:刘瑜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6月 ■读家:徐昕 ■推荐指数: ★★★★★☆ ■一句话点评:民主原来也会犯错,但同时,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又有着多么强的纠偏能力。 12年前,旅美夫妇“林达”用书信的形式,向国内的好友讲述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美国社会的感想。这些信札后来集辑出版成一套《近距离看美国》的书,迅速在国内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影响了很多人的世界观。 12年后,书店里一本装帧并不精美的《民主的细节》,再次让我眼前一亮。今天的读者,对民主的认识已非12年前可比。如果说林达当年想要探讨的是契约社会、言论自由、三权分立这样的宏大话题,那么《民主的细节》的作者刘瑜,则更倾向于把目光放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之上。 刘瑜的文章,可能受报纸版面所限,篇幅普遍很短。要在不长的篇幅之内说清楚一件事——一件关于民主的事——是很见功力的。和林达一样,刘瑜仍然用了很大笔力,试图纠正我们对美国的偏见。很多人说美国伊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石油,但是她却认为,放弃经济手段而为石油去打仗,这种人云亦云的说法其实很可疑。再比如,美国有12.6%的贫困人口,但由于“贫困线”设得很高,而且有完善的福利制度,美国贫民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凄惨。 刘瑜跟林达最大的区别在于,林达很会讲故事,喜欢卖些小关子,先引诱你做出错误的判断,再向你揭示故事的“本质”。这样的讲述方式,难免有一些为讲而讲的矫情意味。而刘瑜的故事则相对朴实很多,有时甚至不够圆满,无法给出最终的结论。比如美国对其他国家强行输出“民主自由”到底对不对,“9·11”后的窃听丑闻有何下文,关塔那摩监狱该如何了结,针对非法移民的政策将何去何从等等。 正是这些不够圆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民主原来也会犯错,但同时,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又有着多么强的纠偏能力。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开头的第一篇《选谁都差不多》,讲的是美国选举,两党虽然针锋相对,可是政见却非常相似。很多人可能会说,看,这就是民主的虚伪。而刘瑜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美国,大是大非的问题早已解决了,剩下的只能是对细节的吹毛求疵。不同政党政见的“趋中”,恰恰是民主的结果,恰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让我想起我的老教授每次讲起民主的话题,都会说:“民主,不就是一张选票吗?”我总觉得这个观点有问题,但又找不到合适的论据来跟他辩论。现在好了——下次老教授再跟我谈民主,我就把刘瑜的这本书送给他。 (责任编辑:admin) |